中秋节后的第二天,经过班委的精心策划,《传习录》三期班的同学们在班级群里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线上读书会。
晚上八点,主持人李颖首先进行开场,宣布此次线上读书会的主题是“仰望星空与致良知”,主讲嘉宾分享,其他同学参与话题思辨。李颖既是SMBA53期的学员,也是传习录三期班的学习委员,经常积极地和同学们分享学习的收获和学以致用的方式。读书会开始后,主持人声情并茂地朗诵了阳明先生的《中秋》:
去年中秋阴复晴,今年中秋阴复阴。百年好景不多遇,况乃白发相侵寻。吾心自有光明月,千古团圆永无缺。山河大地拥清辉,赏心何必中秋节?
并说道:王阳明的中秋节,是心学的圆满,外在世界的变动如同月亮般有阴晴圆缺,而内心的世界也可以有一轮光明的圆月,它永远都是圆满而光明的,这颗内心的圆月就是人人都天生所具有的良知。
接下来是学习委员刘纲要关于“新道统之思”的主题分享,刘纲要同学是上海新博雅教育的创始人,出生于黄山脚下,自幼将儒家经典熟记于心。随着年龄的增长,牛顿、爱因斯坦,柏拉图,康德进入视野。他一直思考着,也努力实践着,希望趟出一条东西方思想交融的新道统之路:仰望星空与致良知。
刘纲要——新道统之思
两天的《传习录》三期第一次两天的课程已经结束两天了,课程结束了,荡漾的心情激起的波涛却久久不能平静。
我们从哪儿来,我们必将去哪儿,这个永恒的追问再一次浮上心头。
我们从哪儿来,王德峰老师带我们跨越千年温习我们中华文明的道统之路: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孟、董仲舒、北宋五子,朱熹、阳明。这是我们中华文化的道统,是我们炎黄子孙的精神命脉,是我们的生命情感所系,是儒家传道的脉络和系统。这是我们中华五千年文化的道统。
阳明心学,是我们中华文化五千年传统的最后一个高峰,树立了我们民族独立高扬的人格精神,清朝三百年,我们走进考据、训诂的文化体系,我们低下高贵的头颅,进入二十世纪,五四运动,德先生、赛先生旗帜飞扬,我们的儒家道统不得不停下它的脚步,一百年过去的今天,民主与科学已经渗透在我们身边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已经不是传统意义的儒家社会,我们的文化的根与我们已经陌生很久,我们不得不反思与面对现实,我们真的是需要丢弃过去,做一个无根的人,张扬科学与民主,还是反思,回归传统,回归儒学的道统,回归圣贤的教诲,这是两条路径,何去何从,两天的《传习录》三期第一次两天的课程已经结束,但我们的反思才刚刚开始。我们必将去哪儿,未来之路在何方,我们的思考还在路上……
随后,主题延申出五个思辨话题,同学们积极参与讨论:
一
五四运动的精神是引进科学与民主,打倒孔家店,100多年来,科学技术已经渗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社会发展的最基本力量,但今天社会高速发展的同时,我们不得不发现精致利己主义盛行,物欲横流,人们的精神文化产品充斥着大长腿、小鲜肉等快餐文化,优秀的传统文化在青少年中传播范围有限,影响不大。
请谈谈你的建议,如何在中小学生接受科学技术思想熏陶与实践的同时,更广泛的传播优秀的传统文化,践行道德的良知。
三个方面的建议:社会大环境的引领、家庭小环境的打造、孩子行为意识的培养
社会大环境的引领:历史的车轮总是滚滚向前的,国家已经意识到了,双减政策的落地,弱化学科类、增强素质类,国学一定属于素质类;日后就业形势的转变;
家庭小环境的打造:父母意识的转变,在变化的政策中寻找积极的一面,家庭成员对传统文化的了解,现在的私塾文化兴起、国学四书五经学习在孩子的每个阶段都可以介入;
日常生活学习中对孩子价值观的引导:读书唯一论的改变,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在日常培养和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加入国学的知识和故事,(对家长要求越来越高了);列:王老师课堂上说的王阳明小时候的故事:读书是为了状元及第还是成圣贤,
孩子行为意识的培养:多参加国学类的活动,以不排斥的见网红的名义,如上次上课带的12岁的小男生家长;创造孩子参加公益、志愿者的活动,培养孩子的善心,如王老师课堂上说的:心即理,心外无理,引导孩子从心出发,享受内心的付出就是内心乐趣的收获,践行道德的良知;从小培养孩子强大的内心。
——思辨分享学员 梁静
二
古希腊哲学有犬儒派,印度宗教有苦行僧,阳明在龙场悟道也是九死一生,睡卧在阴暗潮湿山洞的冰冷石棺里,时刻在死亡线上挣扎,这些都是苦行悟道的典范。
这个世界上绝大部分人追求幸福,但一部分修行人们追求苦难,追求非生活,在苦难的人生道路上悟道,请谈谈苦难在修行中的意义,我们的修行是必须经历苦难,还是修行与苦难本没有关系。
首先我亮明自己的观点:幸福一定不是苦难的……我今天正好看到樊登读书会的一个视频,说:人生只有一件事,那就是大学里说的“一是皆以修身为本”。修身的方法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的结果是“齐家、治国、平天下”。我们能做的就是培根,也就是修身。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一定会碰到很多困难,这正是修行的下手处,但并不是说我们要去用苦难的方式去修行,否则就是缘木求鱼。
修身和修心,到底会是怎样的?阳明先生告诉我们,要在事上磨练。至于具体过程中是怎样的感觉,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幸福,在实现各种物质基础之上,最终要达到心的自由,也就是阳明先生说的“此心光明,亦复何求”吧!
——思辨分享学员 王志
我本人不敢有任何观点,只是作为一个晚辈,分享自己的感受。我觉得哲学的学习本身,如同让我从长眠中觉醒。我本人也在哲学知识的学习之后,对觉性和智慧充满了敬畏。我们讨论苦难这个话题,我个人一直有一个问题,非常想去请教王德峰教授:我们生而为人,是否拥有自由意志?
结合自己的工作行业背景,996、知识的迅速迭代等,那么思考苦难是否为相?创业是否是个修行的道场?企业家精神是否也属于觉醒智慧?
在我年轻的生命阶段,至今没有经历过具体的苦难,仔细回想,认知本身是都是个苦难?想要实现自我之愿也可以是人生最大的苦难吗?至亲觉是苦难亦会是我的苦难否?
——思辨分享学员 孙崇峰
三
复旦一直有一个民间的校训:“自由而无用的灵魂”。你如何理解复旦的“无用”呢,为什么一个大学以“无用”作为它的校训?你如何理解 “无用”价值观呢,你觉得我们传统的文化体系里推崇“无用”的价值体系吗,今天的社会生活,你觉得“无用”的价值观重要吗,我们需要“无用”的价值观吗?
何为“自由”?答:“无边界。有‘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意境”;何为“无用”呢?无用啊,就是为探索未知敞开一切,让各种因缘聚合。“灵魂”又是指什么呢?忽略过多的物质追求,向虚无的、不朽的精神所在发问。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高人指路”。今天我们有幸成为王德峰老师的弟子,学生,所以呢,我们也要拿出自我的使命感。今天大家积极发言,都这么有准备,突然觉得,王老师所说:“高手在民间”的预言呈现了。他常说非常看好有一天,“大师”会在平凡的生活中当中诞生,比如惠能。我也从不怀疑王老师的眼光和他的判断,所以我希望啊,在龚班长和胡政委的带领下,在我们广鉴学院的平台上,大家充分发挥个人的历史使命感,也算是一脉相承:“自由无用的灵魂”吧。
——思辨分享学员 阿莲
四
我们在王德峰老师课堂上学习到了良知就是生命情感的本真,就是真诚惻柦求生求爱,你认为阳明的致良知是我们人类的生命情感的本真,还是这个世界万事万物生命情感的本真,泰勒斯的仰望星空是我们人类的致良知吗?
你是否认为致良知就是东西学融合的接点,融合点,如果认为是,那么东西学如何通过致良知融合呢?如果不是东西学融合的接点,说说你的看法与理由?
泰勒斯的仰望星空,也是致良知。对于我们来说,致良知是无处不在的,佛家就是明心见性,道家就是道法自然。致良知也非常贴近我们的生活,比如邓小平提出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比如习大大提出的“幸福是干出来的”,我认为都是知行合一,都是致良知。
人类的祖先是共同的,有着共同的基因和生命情感,我认为无论贫贱富贵、无论是文明还是愚昧,都有着真诚恻怛的求生、求爱的情感。
——思辨分享学员 陳潔
五
德国伟大哲学家康德有句永恒名言:“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日新月异,不断增长,这就头顶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定律。
仰望星空与俯视道德律是整个康德哲学的基石,俯视道德律我们也可以理解为致良知。
仰望星空与致良知,你认为哪一个对我们的人生选择更重要,为什么?
仰望星空和致良知是同一件事情。
境由心造,所谓的致良知,对世界的爱,对其他人的爱,这种情感是自然而然的、与生俱来的。所以当我们仰望星空的时候,当我们真正放开我们的胸怀,去拥抱自然的时候,我们这种致良知——对宇宙、对生命、对自然的爱就会油然而生。
天体物理学家劳伦斯·克劳斯说过,我们身体中的每一个威力都源自于一颗星星的爆炸,组成左手的原子和组成右手的原子可能来自于两颗不同的星辰。这是我知道的关于物理学最诗意的描述:你我都是星星的孩子。所以,我想说的是,其实所谓的仰望星空,是唤醒我们自己,在提醒我们,我们就是星空的一部分。阳明先生的观点,万物一体,当我们和宇宙融为一体的话,那所谓的良知和爱就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要谦虚,因为你来自尘土;要高贵,因为你源自星辰。
——思辨分享学员 张良
同学们在群内积极讨论,意犹未尽,最后在主持人小曼的诗意诵读中圆满落幕:今夜月圆星远,我们追忆先圣,阳明心学的光辉笼罩在我们的头顶,我们学习先圣的思想的精髓,我们思辨这些思想光辉处的每一个要义,我们记住阳明的教诲,我们崇仰他们的思想的崇高,但我们的思想绝不止步于他们思想的光辉之处,我们仰望星空,我们沿着先圣们开辟的思想道路继续披荆斩棘,我们继续我们的新道统之思,我们努力开拓未来的光明之路。
- 2022-05-16院长之声|经济学(九)
- 2022-05-16院长之声|经济学(八)
- 2022-05-16云课堂|金岩石:股市投资分析
- 2022-05-07院长之声|经济学(七)
- 2022-05-07院长之声|经济学(六)
- 2022-05-05院长之声|经济学(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