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晃近30年过去了,我在工作之余也随缘学习了一些文史哲的课程,跟着不同的教授领略了安身立命的日常工作以外精神世界的精彩与奥妙,从喜悦到喜爱,慢慢向深爱过度。
文以载道,史以醒人,哲学往往是我们人生思考和追寻的终极目标,非常有幸的是,我在上海交大海外学院国学与西方经典课程班上结识了许多明师,从鲍鹏山到金海峰,从王德峰到骆玉明,从王雷泉到顾国忠,更幸运的是,我还成为了其中几位老师精读班的学生,跟着老师们进行了更加深入的学习和感悟。
经过近8个小时的飞行,航班降落在印度新德里英迪拉甘地国际机场,还未出关,专门设计的健康问询表与测体温通道就让我们感受到对来自中国航班的特殊待遇,是否来自武汉被重点标注和关注。
我们此行印度研学的主旨是探访佛教的源头,为此,顾国忠(安翔)老师专门给大家准备了正式讲座《<薄伽梵歌>与印度教,兼谈禅文化的过去现在及未来》,通过讲座学习,让我们对印度历史和文化有了更多的了解,尤其是印度教与佛教的关系与渊源。回顾在印度9天的所见所闻,再结合爱德老师的介绍和顾老师的讲座,我看到古老的印度教对当下的印度社会和印度人民仍然产生着巨大的影响。印度13亿人口中,75%是印度教徒,虽然印度教是比较宽松包容的宗教,但是印度教对于印度人民的影响仍然遍布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其次,在印度大街上,时时处处可以看到很多宗教庙宇,有大有小,各种风格,里面的信徒进进出出,川流不息,就像印度电影《我的个神》里描绘的一样。印度历史上曾经经历过印度教、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不同时期的交替昌盛,到现在又是以印度教为主的社会阶段。印度教虽然对人们的影响面很宽很广,但是并不强求信徒们必须要有统一的行为规范,即使是在信奉印度教的家庭中,父母也不会强求孩子必须做什么,父母只会约束自己的言行举止,给孩子做榜样,同时经常给孩子讲述各种流传下来的印度神的故事,慢慢影响孩子的思想和行为,但是如果孩子一时不理解或者不接受,他们会let it go ,然后默默地坚持与等待。在印度教中,据说有比印度13亿人口还多5亿的18亿个神,而其中最伟大的有三大神,分别是创造了宇宙的梵天神,保持守护着这个宇宙的毗湿奴神,毁坏和创新宇宙中已经出现的问题的湿婆神。另外,还有神的化身、神的孩子、神的坐骑、神的朋友、神的敌人,如此演化出的种种神,只要你愿意,都可以敬奉和祭拜,祈求保佑和好运。
除了对神的崇拜,印度人普遍存在着对恒河母亲的崇拜和向往。每天傍晚,在古老的城市瓦拉纳西的恒河边上都会统一举行隆重的河祭仪式,据说已经持续了几千年。仪式主场共有16位年富力强的祭司,分列在恒河岸边高高的祭台上,他们在伴随着串串铜铃声的悠扬悦耳的背景音乐下,整齐划一地向恒河母亲依次献上鲜花、火炬、烟香、雀风、彩带、歌声等等能表达虔诚敬意的物品,整个过程让旁观的人群目眩神迷,心驰神荡,好似一场万人心灵大洗礼,参加之后心情久久难以平静。
虽然目前印度只有不到1%的佛教信徒,但却是佛祖释迦摩尼得道成佛,宣讲佛法,涅槃圆寂之地,我们此行印度的主要目的,就是跟随顾国忠(安翔)老师前来亲近和感受佛学源头的信息与能量,与最早最真最正的佛陀时空进行身心对接。
通过此行,我们感受到了源自印度大地的佛教中时隐时现的印度教的元素,也更深地了解了为什么佛教会从印度教中走出来。
乔达摩.悉达多王子出身古印度教,属婆罗门教的刹帝利阶层,是当时印度北部一个比较小的部落国家迦毗罗卫国的王子,在未出家成佛以前曾是婆罗门教的遵行者,所以他对印度教是有着深入的学习和领会的,释迦摩尼得道成佛是基于他个人多年的禅定、苦修、体悟和思辨,是对印度教进行的深刻彻底的扬弃和蜕变,他对婆罗门教的许多主张提出了全新的观点,例如:印度教强调“我”,佛教认为“无我”;印度教强调“梵”为宇宙之体,佛教则认为万法缘生缘灭,缘起性空;印度教严格区分出身等级,佛教则提倡一切众生平等;印度教的修持道路以情识为本,或者苦行或者乐行,容易妄执,佛教则主张以智为本,以不偏苦不偏乐的中道修行,即八正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而现等觉,眼生,智生,寂静,证智,正觉,涅槃。同时,应该说佛教的产生也为印度教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养分和转机,古印度教中严格的种姓等级制度、多神崇拜现象、繁琐的宗教仪式、和活祭殉葬等传统都在后续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革和解放。
此次研学我们基本重走了释迦摩尼佛祖成佛和讲经之路,从菩提伽耶到鹿野苑,从王舍城的竹林精舍到灵鹫山,还有后来成为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大学之一的最大的印度佛教寺院那烂陀大学遗址。
首先是菩提伽耶,这里是佛陀结束苦修并食用牧羊女苏嘉达提供的乳糜之后,在菩提树下静坐了七七四十九天而观星悟道成佛之处。在供奉着佛祖静坐开悟的大菩提树和巨大金身的摩诃菩提寺内,所有走进的人都会不由自主地进入对佛祖的膜拜和敬仰之中,自发虔诚地叩拜、祷告、诵经、静坐,默默感应两千五百多年前佛祖开悟弘法的信息和能量,与其产生最强的链接和共振,从而更好地开启自己的般若智慧。
在瓦拉纳西的鹿野苑,是释迦摩尼成佛之后初转法轮之处,宽阔的草地,残留的建筑,高大的菩提树,彷佛都在静静诉说着佛祖开始普法的殊胜与喜悦。
王舍城的竹林精舍,现在仅有遗址,几乎没有当年的遗迹,但是想到这里是佛祖的第一个固定讲经场所,也能感受到佛教发展初期就被社会接纳和需要的巨大价值。
灵鹫山气场特殊,似有源源不断的真气从山周的大地上、树林间升腾,为此山聚集了不同凡响的能量,所以佛祖晚年会选择此处为僧众讲解佛经之王《法华经》。
那烂陀寺虽为遗址,但是仍能感受到它当年的恢弘气势与教学品质,应是当时人类智慧传播和提升的伟大福地。我国唐代玄奘大师当年就曾在那烂陀寺留学五年,并在他的著作《大唐西域记》中对印度各地与佛教有关的地理、历史与风土人情做了详实的描述。
通过对印度这些佛教源头圣地的参访,我们能更直观地感受佛教起源的背景与条件,发展的道路与流向,同时对于传入我国并汉化的禅宗佛学有更好的理解与领悟。
虽然这次9天主要是文化之旅,但在行走之间,特别是借助爱德老师的介绍和一些影视作品的呈现,我对于现代印度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也都稍有感受。
在旅游景点和大马路上,经常碰到以班级为单位的印度中、小学生,着装统一,阳光开朗,彬彬有礼,也碰到很多主动跟我们打招呼,热情邀请拍照合影的年轻人和大学生,简单的几句英语交流,表达了他们对中国的喜爱和对中国人的友好,中国是他们学习的榜样。据爱德老师说,印度现在全国人均年龄不到30岁,这对于印度未来的发展是巨大的潜力,所以现在的关键是教育,不论是高等教育还是技能型的培训,如何把这么多的年轻人变成生产力和劳动力,是摆在印度政府眼前的重要课题,做好了是印度大发展的重要机遇,处理不好也会成为很大的社会问题。
最后谈谈印度的饮食、歌舞与瑜伽等这些点缀在游学中的美好花絮吧。印度饮食给我的最大感受是香料用的多(咖喱特色)、面食做的很好吃、甜食特别甜,另外蔬菜与我们国内比较相似,喜爱素食的朋友,到印度的满意度要远高于喜爱吃荤的朋友。印度歌舞特点非常突出,那种特殊的音乐旋律,带给人的感受是鲜明和欢愉的,一听到手、脚和脑袋似乎就都有了舞动的欲望。
- 2022-05-16院长之声|经济学(九)
- 2022-05-16院长之声|经济学(八)
- 2022-05-16云课堂|金岩石:股市投资分析
- 2022-05-07院长之声|经济学(七)
- 2022-05-07院长之声|经济学(六)
- 2022-05-05院长之声|经济学(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