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月9日,广鉴学院第十期“新知讲坛”暨科技牛第六届科技成果转化大会在上海中兴和泰酒店举行,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原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先生应邀到现场做《科技驱动高质量发展》的主题演讲,姚景源基于多年来从事宏观经济研究分析所积累的深厚功底,为我们讲解了中国为战胜疫情和恢复经济而制定的政策措施,对国家提出的新发展格局做了鞭辟入里的解读,深度解析中国经济焦点与走向,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的脉搏。
新冠肺炎疫情与中国经济
姚景源表示,新冠肺炎疫情这场公共卫生事件对中国经济的撞击和影响是前所未有的。
由于病毒的影响,中国规模上工业经济增长速度去年一季度-8.2%,这是40年来最低点。去年一季度GDP增速为-6.8%,自打有国民经济季度核算以来最低点。消费方面,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去年一季度是-19%,这是60年来最低点。
姚景源指出,面对疫情在国内外制造的诸多不确定性,中央果断决策,采取了前所未有的政策措施:首先是没有设定具体GDP的增长目标,这是第一次。但不设目标不等于没有目标,党中央国务院明确提出“六稳”(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
、“六保”(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基层运转)。
保就业是第一位。稳住就业,就是稳住了大局。推动企业复工复产的关键在于产业链的整合,国家通过多种方式促进企业复工复产。截至9月底,已经实现全年计划新增就业99.8%。“我觉得这是今年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最重要的成功。”
首先是就业,然后要把物价稳住,物价是基本民生。“年初疫情严重的时候,大家最担忧的是通货膨胀,这种情况下,高层明确提出要把基本民生稳住,物价上涨要控制在3.5%以内。”
第五是保住国家粮食安全。姚景源指出,确实这几十年中国的农业取得了了不得的翻天覆地的成就。但是千万不能满足,农业上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还值得我们高度关注。习近平总书记讲过,13亿人吃饭这个饭碗一定要抓在自己手里。
“六保”中另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是保基层运转。对于保基层运转,姚景源老师很有感触。20多年前,他曾在地方任职,对基层工作深有体会。“财权往上收,事权往下放,可以说,基层工作难度十分巨大。”“没有坚实的基层基础,一切努力皆枉然。”“必须保住基层运转。”
姚景源表示,为了完成“六稳六保”任务,中央拿出了力度前所未有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第一,提高赤字率。疫情以来,全球各国纷纷提高赤字率,我们由去年的2.8%提到3.6%。第二,发行特别国债。第三,发行地方政府专项债。第四,减税减费。企业普遍反映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实惠,摆脱了困难。第五,金融机构向实体经济让利。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这些政策措施迅速发挥作用,扭转了局面。中国经济去年三季度整体由负转正,实现全年经济增长2.3%,是在世界主要经济体当中唯一一个保持正增长的国家。去年一年中国战胜疫情,恢复经济,取得的成就是人民满意、世界瞩目,可以载入史册的伟大成就。
“十四五”规划与新发展格局
姚景源在演讲中表示,当下中国最关心的问题,就是中国经济和“十四五”规划。
姚景源认为,中国经济所面临的内外风险挑战大于以往任何时期,对中国经济而言,我们面临的外部局势错综复杂,内部的任务艰巨繁重。面对国内外政治经济环境的重大变化,中央明确提出要“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新发展格局是由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所决定的,也是由国内外环境变化所决定的。从国际环境看,这种“大变局”体现在三方面。首先近百年来少数西方国家左右世界的格局已经改变,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市场经济体走向国际舞台,话语权大大增加;第二是迅速崛起的中国遭遇“修昔底德陷阱”,势必会面临“老大”的打压。“中国不可能放弃自己的发展权。”;第三就是信息产业革命正在到来,中国在新一轮的产业革命中没有错失良机,而且在诸多领域已经走到了前沿。
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发展,中国经济出现了两个非常重要的变化,一个是比较优势发生了变化。改革开放之初,我们没有资本,没有钱,没有技术,有的是大量勤劳廉价的劳动力,那种情况下我们把大量勤劳廉价的劳动力和国际资本、技术结合起来,实施国际大循环战略。以国际大循环为主体,两头在外,大出大进的主要增长模式是我们的比较优势决定的。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这个比较优势使中国经济保持了高速增长,但也给我们带来诸多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长时间两头在外,大出大进,我们以满足订单为主,所以缺少内生的创新动力。过去比较优势决定的国际大循环战略在今天遇到了新的问题。
除此之外,要看到的问题就是过去长时间靠大量资本投入去追求增长速度,面对的问题就是产能过剩,就要面对现在系统性金融风险,长时间依赖大量的资源投入,支撑高速度、追求高速度,显然走的是一条高能耗、高物耗的路子,然后就是高污染。以及劳动年龄人口每年以几百万的速度在减少,劳动力成本急剧上涨等问题,导致我们诸多的原来的增长方式不可持续,要认识到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中国经济就能从高速度转向高质量,进而从第一个百年目标实现,开始第二个百年目标。
第二个变化是社会的主要矛盾改变。改革开放之初,社会的主要矛盾是满足人民群众最基本的物质需要,经过四十年发展,现在的主要矛盾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日益增长的需要。姚景源认为,原来我们是国际大循环战略,所以我们的发展增长与民生福祉改善有一定的距离。现在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会让人民群众有获得感,“我们一定要看到由国际大循环转入国内大循环给我们带来的深层次变化,把握住这个历史机遇”。
重新审视中国的比较优势,姚景源认为,“根本的比较优势就是14亿人口(14亿已经全面实现小康的人),这14亿人当中还有4亿叫中等收入群体,这意味着现在我们最大的比较优势就是有一个超大规模的国内市场和强大的内生潜力,这恰恰是国内大循环的基础。”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把超大规模的国内市场和强大的内需潜力释放出来,成为中国经济增长根本点。我们有了强大的国内市场,释放了强大的内需潜力,外部环境再怎么样恶化,对我们影响也不会太大。
“十四五” 投资发展机遇
姚景源指出,未来15年,我国GDP大致将翻一番。在这种宏观环境下,未来的增长发展空间十分广阔。更大的投资发展机遇,体现在科技创新、绿色经济,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需要的方面。
首先,中国工业方面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大而不强”,过去长期沉浸在一个规模速度发展阶段,核心技术领域被“卡脖子”,没有竞争力,因此要把创新作为第一驱动力。哪里被卡,哪里就有投资机遇。所以,第一,凡是科技创新的领域,都值得去投资。姚景源指出,人类社会正进入一场新的产业革命,大数据、人工智能、互联网等,都将对产业带来极大的影响与变革。“新的产业革命和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形成历史性融合。”企业家应在5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等方面抓住这一融合机遇。
第二,回到绿色发展理念上来。中央已经明确,我们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这不是小事,大家一定要看到未来属于绿色发展,围绕这个目标去投资。所以,新能源等绿色生产、环境保护的投资空间大。
第三,凡是和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需要相关联的领域,势必大有投资机会。比如医药健康产业、养老产业,就符合美好生活的需要;又比如绿色农业。所以,就是要研究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人民需要什么,就可以往哪投。
“新知讲坛”是由广鉴学院主办的分享性高端讲坛,秉承“让创新引领未来,引全球激荡中华,以科技升华企业”的宗旨,不定期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就国际趋势、传统再造、创新发展等方面提供具有未来面相和全球面相的新知新言。截止目前,论坛已经举办10届,往届参加嘉宾有王德峰教授、郁喆隽副教授、熊向清博士、兰彦岭先生等知名专家人士。
- 2021-10-28【讲坛回顾】疫情常态化,如何提升免疫
- 2021-08-06广鉴新知讲坛之九| 管理4.0-生命企业的原
- 2021-08-02新知讲坛之十|姚景源:“十四五”新发
- 2017-10-242016年1月10日广鉴新知讲坛之七—《鬼谷子
- 2017-10-24新知讲坛之六---量子管理学与企业未来的
- 2017-10-242015年10月14日 广鉴文化新知讲坛之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