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敦煌会成为丝绸之路上的明珠?
浏览:
两千多年前,地球上有这么一条“跨境”商贸通道,她始自长安,一路途径敦煌、玉门关、阳关、大宛、印度(伊朗、君士坦丁堡等),向西终到罗马。在当时的历史与人文背景下,她既是横贯亚欧大陆的一条经济纽带,同时也是东西文化的一处碰撞场所。1877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首先提出了“丝绸之路”的称谓。2014年6月22日,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宣布,由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三国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项目通过审议,“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正式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近年来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系侯杨方教授多次考察了古丝绸之路,同时也做了不少针对历史疑点的学术研究,侯教授发现:丝绸之路其实是沿着疏勒河蜿蜒而行,一路上有水、有草还有长城、驿站与烽燧(也称烽火站,五公里一个,有士兵把守)的保护。她是商贸之路、是财富之路、更是中西文化融合之路。
疏勒河,生命之河,河岸树木成林、湿地草长莺飞。中国商人带着丝绸一路西行,到达目的地进行交易后,又会将西域琉璃与食品等特产带回中国;同时波斯人、犹太人也在丝绸之路上来回穿梭,源源不断地把西域奇珍异宝带到中国。
“丝绸之路”是一条商贸与生态和谐共生之路,也是沿途各国人民在长远历史进程中“共创共建”而成的连接几大洲不同文明的交融之路。丝路魅力在当时造就了沿线一众美丽的城市:敦煌、阿拉木图、撒马尔罕、巴格达等,其中敦煌是通向西域的门户,更是沙漠中的绿洲。
为什么敦煌会成为丝绸之路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呢?在我看来,敦煌的特殊“价值”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东西贸易的中转站。敦煌是丝绸之路上的“咽喉之地”,在东汉班固编撰《汉书·张骞传》中这样描述当时的场景:使者相望于道,一辈大者数百,少者百余人,汉率一岁中使者多者十余,少者五六辈,远者八九岁,近者数岁而反。又据隋朝裴矩《西域图记序》:发自敦煌至于西海,凡为三道,各为襟带……敦煌,是其咽喉之地。熙熙攘攘的敦煌集市,随处可见各种肤色,讲不同的语言的各国商人,他们带来了世界各地的奇珍异宝,从波斯的琉璃、中亚的铁器、撒马尔罕的金桃到中原的丝绸,真是应有尽有喧闹非凡。
敦煌莫高窟艺术的成就。敦煌石窟是举世瞩目的世界文化遗产,“莫高窟”更是代表着人类石窟艺术的最高成就,千百年来香客络绎不绝,凿窟之声不绝于耳, 最终形成留存至今的庞大规模石窟群。莫高窟共有735个洞窟,彩塑3000余身,壁画4.5万平方米,时代横跨十六国时期的北凉到蒙元时期。洞窟分南北两区,北区是僧团的生活区,南区属于礼佛区,内有精美的壁画和塑像。壁画中有张骞出使西域、九色鹿的传说、张议潮领兵出行以及那张举世闻名的舞姬反弹琵琶等经典作品。
上世纪四十年代国画大师张大千曾在敦煌面壁两年零七个月,整天匍匐于昏暗的洞窟角落,神往于斑斓的宗教圣境,沉醉于精美的艺术画卷,如痴如醉不知疲倦。期间他共临摹了276幅敦煌壁画,在他的努力下敦煌佛教艺术从此真正地走向了世界。同时,经过敦煌佛教殿堂至高艺术水准的洗礼,张大千的视野更加开阔,画风渐从秀雅转为雄浑,。其创作手法更加丰富多样,笔下人物更加饱满生动,作品线条流更加流畅富于变化,泼墨泼彩创作手法从此上升到了一个全新的境界。
中西文化的交融之地。在此,我们不得不提到那位曾长期被妖魔化的王圆箓道士。作为清末时期的一位无名道士,他耗尽毕生精力守卫与保护着属于全民族乃至全人类的宗教艺术瑰宝-莫高窟,为其传承与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据说在1900年6月22日,王道士与几个民工正在清理三层楼七佛堂(第365窟)沙土时,突然听到一声巨响,入口附近的墙面裂开一个缝。当天晚上王道士欣欣然间敲开了这个缝隙,意外地发现此洞窟里珍藏了大量的古代经卷、文书、绘画、铜像、法器等诸多法宝,总量达五万多件,这就是敦煌著名的“藏经洞”。
那位英国犹太裔考古学家斯坦因,在得知王道士在莫高窟藏经洞发现诸多佛教文物之后,就千里迢迢专程来到敦煌求见王道士。通过蒋师爷的引见,斯坦因用有限的中文与王圆箓先生彻夜论道无眠,他们之间的思想交流,最终促成了敦煌文物从此从暗无天日走向世界舞台。
文化需要交流,艺术需要交融,文物需要流动,才能产生更大的人文与社会价值。文物放在自家后院,没有传播没有关注,那也不会产生更高的价值。我们后人要感谢王圆箓道人的执着守护,也要感谢斯坦因先生的挖掘与传播,让“莫高窟”更让“敦煌”成为人类文明史的里程碑。
季羡林先生曾经讲到:“世界上历史悠久,地域广阔,自成体系,影响深远的文化体系只有四个,那就是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再也没有第五个。而这四个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只有一个而没有第二个了,那就是中国的敦煌和新疆地区。”这就是今天会有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从世界的不同角落来到敦煌瞻礼膜拜与流连忘返的重要原因。
追溯文化体系汇流,去了敦煌,怎么能不去新疆呢?接下来,笔者打算再次探索新疆,亲爱的朋友,有一道同行的吗?
当人类迈入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全球化浪潮风起云涌,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日益成为地球村的“主旋律”。古丝绸之路虽然早就退出了历史舞台, 新“一带一路”这时就接过了交接棒。习近平主席在敦煌考察时就提出:“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
所以说国与国的交流,在于人心相通,而人心相通的关键,在于不同文化的相通与融合。当中西之间的文化相通了,民心也相通了,还会有什么隔阂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