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人才有不同的标准,著名人文教授王立群先生说:人才一定要有四行,发现你的人要行、发现你的人认为你行、你自己要行、你身体要行。王先生以他自己为例子:我在40多岁的时候肯定比现在要好,眼也不花,耳也不聋,可是没有人发现我,而现在的我呢?就因为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一夜成名。
日本著名企业家松下幸之助说:松下公司是生产人才的,今天如果公司被一把大火烧掉,若我们这帮人才还在,照样可以做出一流的松下电器。
毛主席说:领导干部要做好两件事,一是要有思路、有方法,第二是要用好人。如何去用好人?《道德经》第二十七章有写道,“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把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位置上,没有无用的人,只有把人放错位置的领导。
《道德经》第六十八章,“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善用人者为之下,学会谦卑,学会谦虚,柔弱胜刚强,以柔克刚。


人才需要培养的。每个人出生时大都是一样的,为什么后来有这么大的差别呢?除了与原生家庭和生活环境有极大的关系外,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接受的培养和经历不一样。那什么样的培养方式可以造就好的人才呢?
在与资深教育专家孙章教授(原上海铁道大学副校长)共事时,他提出了做事育人的理念。与目前社会用人做事、做事用人有所不同,从实践出发做事育人就显得非常重要。
王阳明先生“四句教”说: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格物是什么?就是做事。
罗辑思维CEO脱不花的鲁莽定律说,先做起来,你就成功一半。她讲了自己做事的经历。有一次路过一个酒店,刚好会议室里面有讲座,她就凑进去听讲座,发现老师讲的挺好的。她就跑过去问酒店服务人员,这个会场多少钱?服务经理告诉他价格,又跑过去问老师,您讲一天是什么价格?老师说:我今天是临时过来救急的,刚好别的老师有事,以前都是在公司内部讲,这次第一次在外面讲课,就给脱不花一个不错的价格。脱不花就定了老师一天的课程,酒店经理后来就按报价1/5价格另加5个免费听课名额来进行置换。老师定了,酒店定了,客户在哪里找呢?脱不花想来想去以前认识一个中央电视台广告部的职员,就去找他,把广告部名片夹拿出来复印一份,就根据自己的听课内容给每一个人打电话,通过自己的打电话招了十几个学员加上酒店赠送的5个学员,班级就开了,因为人数不多,脱不花就自己当起主持人,还对表现积极的学员已表扬奖励,后来这位被奖励的学员出来创业有了巨大的成就,这位学员就是牛根生;而主讲的老师就是高建华,后来担任惠普中国的助理总裁、战略总监、首席知识官,也是中国第一个CKO。
很多时候不能想太多,做起来再说。海航集团董事长陈峰在出席全球儒商论坛说:中国企业家都是边干边学走过来的,当时我拿着1000万去海南开办航空公司,1000万还买不到一个飞机翅膀,谁能想到我们办成了今天的海航?就是干出来的,不断做事、不断改过,才成为一家世界500强的集团公司。
人是需要培养的,需要指导。再加上有好的领导带动,有时候不成功都挺难的。
阿里的十八罗汉,我们知道当时的能力未必一定太强,通过在互联网趋势上不断做事,不断成长,均成为了独挡一面的人才,建立了自己的事业。工号003孙彤宇,前淘宝网总裁,后出国游学,投资拼多多;004吴泳铭,历任阿里集团搜索业务、广告业务和无线业务负责人,后来创立元璟资本;005盛一飞,阿里巴巴LOGO的设计者,支付宝用户体验部总监;007号彭蕾,曾任蚂蚁金服董事长,为阿里再造一个商业帝国做出了巨大贡献。
从他们成长的故事中我们看到了什么呢?两点,一是跟对人,二是不断做事。只要不怕困难,不断培养,终究成就一番事业。
做事育人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三点:
1
立志
在做事过程中,要不断的激励他们成长,培育他们的志向,像王阳明先生教育自己的学生,一定要立志,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我们每一个中国人,无论是贩夫走卒,还是引车卖浆者流,都要做收拾精神、自作主张的大英雄。”
我从事高端继续教育近20年,这20年我也是勤勤恳恳地做事,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突然有一天发现,自己已经从事18年的高端教育,如果没有大的志向,再过18年就可以退休了。那我的价值在哪里呢?
然后这半年我一直问自己:我的长处是什么?未来哪些方面是我的核心竞争力?自己这一辈子到底能做点啥?
我想到,自从我们2008年在交大开设《国学与西方经典》课程,听了国内很多专家对中西方文化经典的解读,也去拜会很多文化大家:南怀瑾老师、傅佩荣老师、易中天老师……跟他们请教学习经典,也与鲍鹏山教授、金海峰教授、王德峰教授成为很好的朋友,经常听他们上课与喝酒论道;同时也与王新生教授(研究西方文化与古兰经)、贺岭峰教授(著名心理学专家,讲解《梦的解析》)、谢维俭教授(讲解:《资本论》、《社会契约论》)、马拥军(研究马克思,讲解《资本论》)、沈夏珠博士(讲解柏拉图的《理想国》)、陈果博士(讲解《道德情操论》)……自己也经常带学员去美国、以色列、德国等国家游学,发现未来的文化必将是中西融合的,智慧上升到一定层面是相通的。
为此我立志:在未来的18年(即2036年)完成一部《全球智慧通史》,让全球每一个人去了解、掌握经典的要义,完善自身,提升自己;同时链接10万企业家群体学习中西文化经典。
与南怀瑾老师在太湖大学堂的合影
当自己有了人生的方向,也就有了动力,当你的心往这方面努力时,自然就爆发出巨大的能量。
我现在保持每个月写1到2篇文章,运用“小题大作”的方法,围绕文化经典,写一些感悟。
立志后还要勤学(缺什么补什么)、改过(及时改正自己的缺点,不要再犯同样的错误,亡羊补牢)、责善(改善自己的朋友圈,要有正能量,一个好汉三个帮)。当你发现公司高管自傲时,缺少斗志时,一定要送出去,让他开阔视野(山外有山、楼外有楼),不要让他坐井观天。你会发现:当他学习回来后,人变得谦虚了,更有上进心了,同时有志向,去开拓新的市场与方向。
2
敢于放手
什么事都自己做,什么事都怕别人做不好,那肯定会把自己累死,要学会指导别人做事,做教练。通过做事培养人,开发人,成就人。
我们同事学历并不高,但是敢于做事,现在要不断锻炼他们遇到事情处理能力,先通过一些小的项目锻炼人,通过不断去实践再加上沟通,知道了做事的逻辑与关键点,让他们去犯点小的错误,经历挫折,吃一堑,长一智。
我们从事二代教育时发现,作为父母,一定要在60岁以后开始逐步交班,70岁完全交班——如果70岁没有交班,那就会在办公室离去。让二代不断锻炼,犯一些小错误,避免未来犯大错误,确保企业不遭受灭顶之灾。
“功成身退,天之道也。”不要跟自己的年龄去做竞争,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
现在家族传承遇到的问题,不是二代想不想接班,而是父母不愿交班,到最后上一辈只有在办公室走掉,留下兄弟姊妹为利益去法院打官司,致使公司被官司纠纷而拖垮。
优秀的企业家王永庆先生就是这样的例子。他在位时不敢放手让下一代去做,没有培养接班人,王先生走后,台塑集团就一直处于家族纠纷中,令人惋惜。
3
内部创业与外部创业
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一个员工不可能在公司工作一辈子,要有开阔的胸怀,公司的人才也是需要流动的,不要因为员工的辞职,搞得不开心。
“树挪死,人挪活”,离职的员工可以作为自己公司的外部员工,同时也可以保持信息的交流,当外部的员工也都说公司好的时候,才是真正的好。
遇到特别具有创业精神的员工,要鼓励他们去创业,做与本公司相关的生态同时可以投资他,做天使投资,充分发挥员工主动性与能力,开拓更大的舞台。
一个很经典的例子就是海尔集团。海尔集团从耳熟能详的家电品牌已经转变为一个创业平台,让有能力的员工在公司内部平台上创业,实现从“雇佣者”到“创业合伙人”的转型,从而培育海尔集团新的生态系统。
另一个经典的案例就是现在正在风口浪尖上的华为公司。我曾经与华为离职的员工交流,他们都说:“公司待遇各方面都挺好的,只是自己想换一个工作环境,看看外面的世界。”现在很多从华为出来创业员工都做得挺好的,这也体现了华为作为一家伟大的公司在培养一流人才方面做得非常到位。
找人才、招人才只是第一步,如何培养人才、留住人才更加关键。以事为本的短期结果导向只能算是培训员工,实现“人”的持续成长才是“育人”的关键。三流的企业“培训员工”,二流的企业“招聘人才”,一流企业的“培养人才”。人才的培养怎么来?从做事中来。
本文作者: 张广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