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关于广鉴
广鉴文化
广鉴简介
我们的价值观
课程中心
广鉴文化
课程介绍
课程系列
课程预告
师资介绍
广鉴文化
资本
哲学
管理
新闻中心
广鉴文化
公司新闻
活动回顾
经典导读
广鉴风采
广鉴新知
广鉴文化
新知讲坛
新道论坛
观点文章
联系我们
广鉴文化
广鉴新知
新知讲坛
新道论坛
观点文章
千年书院的不倒之谜
浏览:
千年书院的不倒之谜
前些时候有幸到长沙参加第一届中非经贸论坛,闲暇之余到岳麓书院参观学习,恍然领悟,事情很多时候是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前几年,交大基业长青班的学员们到湖南游学,走进书院体悟千年书院传承的魅力,交大国学与西方经典(后E总裁哲学)课程也曾到书院游学,并邀请朱院长与同学们交流关于文化传承的大学问。
今天当迈步在千年书院的校园里,面对着“惟楚有材,于斯为盛”的对联你有何感想?再往里面走,迎面一副“实事求是”匾额,你不能不佩服于毛泽东“实事求是”思想的源头——来自书院这块匾额,来自居住书院时与老师杨昌济的深度交流,来自于在南岳衡山的野外生存实习,同样来自于毛泽东的活学活用。
由于自己长期从事传统文化教育与传播
,我对岳麓书院产生了崇敬之情,敬仰之感。特意在书院买了两本书(《岳麓书院》、《岳麓书院演讲录》)带回来阅读,以便更深入学习书院的文化传承的关键是什么。
与岳麓书院党委副书记孙建平
近日与团队再次来到岳麓书院探寻,探寻千年书院的不倒之谜。这次我们特别邀请到岳麓书院党委副书记孙老师(也曾做多年书院副院长)带我们参观学习。孙书记曾多次主持书院的大型祭祀活动,对岳麓书院的过去、现在、未来有比较深的理解。
岳麓书院是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创建于公元976年(北宋开宝九年,潭州太守朱洞),在公元1015年由宋真宗赵桓赐“岳麓书院”匾额,元、明、清在此办学,培养一大批各个时代杰出人物。1903年清光绪改为湖南高等学堂,1926年定名湖南大学。
通过孙书记两个多小时讲解,让我们了解到,
岳麓书院是一个人杰地灵的地方,在书院发生了很多文化故事,不管书院遇到多大的困难,都有很多政府官员、仁人志士来协助书院的建设与发展。
为什么书院历经一千多年而不衰?在新时代书院又将如何引领中华文化走向未来?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同走进并领略千年书院的魅力。
当参访学习结束时,我再一次思考,书院千年不倒的秘密到底是什么?
地理位置
?的确,书院坐落在岳麓山下,依山
而建,风景秀丽,在滚滚波涛湘江西岸,古木参天的清风峡口,是一个安顿思想与精神的读书处。这里既有山水相融的灵气,又有白墙青瓦的素雅。仅仅是居善地,就可以让岳麓书院千年长青吗?曾多次去过少林寺旁边的嵩阳书院(古代四大书院之一),司马光曾在此完成部分《资治通鉴》。院落依然存在,但是没有学生,没有教授,没有梦想,那里现在只能是个旅游景区。
除了地理位置外,岳麓书院还有什么是她千年不倒的秘密呢?
在去爱晚亭的路途中,“流水不腐”四个字映入脑中,那么创新是让岳麓书院千年不倒的秘密吗?
书院的
创新
在各个时代都表现的淋漓尽致。
南宋时期,著名学者、岳麓山长张栻(院长)张栻旗帜鲜明地反对书院教育以应付科举考试为目的,反对以汉唐的传注经学为教学内容,对前来求学的学生提出“
盖欲成就人才,以传道而济斯民也”
的理念,
强调学习不是为考取功名,而是传道济民,学以致用。
在这个理念的带动下,张栻主动邀请当时大名鼎鼎的朱熹(著名理学家创始人,影响中国科举制度的发展)到岳麓书院讲学。朱熹白天理政,晚上过江讲学至深夜,开辟了朱张会讲的新模式,朱张讨论学术问题十分热烈“三日夜而不能合”。一个讲坛坐两个老师主讲,思辨的智慧,一个问题就有不同的解读,开辟学生的新思路,体现书院“百家争鸣”的新特色,也同时开创了不同学派会讲的先河。
著名思想家、军事家、教育家,心学的创始人王阳明(王守仁,1472-1529年,新儒学代表人物)先生在被贬到贵州龙场路上,途径长沙,在郁郁不得志情况下到书院主讲了一个多月的心学(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使学生们耳目一新,产生较大的影响。因此。岳麓书院也是阳明先生宣传心学理论的开始。后到贵州龙场悟道(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中,地上是毒蛇,语言不通,突然一天的晚上阳明先生仰望星空,泪流满面,吾心光明),开创了心学的新高度。之后,王阳明的弟子——季本、罗洪先、邹元标等——也相继到岳麓书院讲授心学。
在清朝后期岳麓书院引进数学与英语的教育,培养出我国第一位外交官郭嵩焘。
《道德经》十五章讲:“孰能浊以止?静之徐清;孰能安乃久?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只有不断的创新、推陈出新、去故更新,才能安乃久。
岳麓书院以
传道济民
为教学理念。书院学规曰:“时常省问父母;朔望恭谒圣贤;气习各矫偏处;举止整齐严肃;服食宜从俭素;外事毫不可干;行坐必依齿序;痛戒讦短毁长;损友必须拒绝;不可闲谈废时;日讲经书三起;日看纲目数项;通晓时务物理;参读古文诗赋;读书必须过笔;会课按刻早完;夜读仍戒晏起;疑误定要力争。”从中可以体现,
不断创新的教育方法,铸就了书院培养一批又一批社会栋梁之才。
南宋时期,岳麓书院汇集了许多心志相投、学脉相通的学人,成就了湖湘学派,那个时代涌现了一批建功立业的人物。明末,书院培养出中国古代最伟大思想家之一的王夫之,船山先生立志于“六经责我开生面”,与黑格尔并称东西哲学双子星座,他是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启蒙主义思想先导者,有代表作《读通鉴论》、《宋论》。清朝时期,书院有曾国藩(战略家、政治家,湘军的创立者与统帅)、左宗棠(抬着棺材去收复新疆的功臣)、郭嵩焘(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位外交家)。近代,杨昌济先生是毛泽东的老师,在岳麓书院基础上筹建湖南大学。青年时代的毛泽东也在岳麓书院生活过,经常与杨昌济探讨革命问题,与蔡和森在爱晚亭纵谈时局、探求真理,在这里毛泽东认识杨开慧并结为伉俪。岳麓书院的校友成长反过来也铸就书院的经久不衰,基业长青。
在书院一千多年的成长中,历任的山长(书院的文化象征和精神支柱)也为书院的传承与发展做出极大的贡献。
周式,书院志载第一位山长,以行义著称,教授数百人,公元1015年受宋真宗召见,任命周式为国子监主薄,留在宫中讲学,但周式无心留在朝廷做官,坚持回岳麓书院执教。
张栻,南宋著名学者,曾任岳麓书院山长。提出“传道济民”的办学理念,开展朱张会讲之先河,著有《南轩集》。
罗典,曾任山长达27年,当时清政府规定书院每届招生60名学生,学制三年,而实际肄业学员3倍于规定人数,同时罗典山长对书院进行改造建设,重修书院八景。
欧阳厚均,也曾执掌书院27年,备受朝廷嘉奖,弟子数以万计,培养大批国家栋梁之才(曾国藩、左宗棠等)。
现任院长朱汉民,已经执掌书院20多年,为书院走进新时代做出巨大贡献。
千年学府岳麓书院已成为中国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经典案例,把中国的大学教育往前追溯了近千年,是中华文化的明珠,也为世界的教育提供案例,是世界人类文明的瑰宝。
作为中国书院的典型代表,书院秉承
“传道济民”
的办学理念,传承文化、学术创新、培育英才,发展中的书院已成为全国传统文化精神高地,陆续邀请了文化名人如余秋雨、星云大师、理查德·扎尔(美国科技部官员)等到书院讲学,书院已斩获国家社科基金和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80多项,其中重大、重点项目达17项。我们相信——未来的岳麓书院一定会越来越兴旺发达。
上一篇:
天下先
下一篇:
镜子的智慧
相关文章
2021-09-30
说灵魂
2021-08-10
少则得,多则惑
2021-08-10
“本立而道生”,人的本是什么?
2021-08-10
烦恼即菩提
2021-08-10
道法自然
2021-08-10
大道至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