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和“习”是我们了解和掌握世界的两个方法,如同我们的左右腿一样,左腿是“学”,右腿就是“习”。如果你学了,不去习(做、写),那你的学习体会就会不一样。

在歌德故居:歌德在这里站着完成了《少年维特的烦恼》
大家都知道我们海外学院的院训是“让学习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今年,上海社会科学院谢维俭老师在一次论文答辩会补充提出: “让写作成为一种习惯,”我的感触颇深。我相信大家写点文章,跟没有写过文章的感觉是不一样的。
我们中西经典课程班的张仲范同学每次课程学习之后把老师的录音进行整理,还有几位同学一块校对,最后汇编成书。这个过程是更深入的一种学习。
我们大家都经历过孩子从出生到成长的一个过程,每个小孩是不一样的,冥冥之中有一种东西是我们看不到的。如果你不能理解这点,你就不理解六祖慧能,慧能是禅宗的第六代传人,他的学生法海根据他的讲话编写一本书叫《坛经》。大家知道慧能是不识字的,为什么学生给他读一遍经文后,他就可以把经文解读出来呢?这就说冥冥之中人是有慧根存在的。退休之后,选择上海交大来学习中西经典课程,一年下来大家一定有收获。

人退休了之后,其实人的有效生命时间大概还有30年,不出意外,应该可以健康活到到90岁。也就是说60到90岁这段人生的三分之一怎么去度过?相信大家读了中西经典之后一定会去很好地规划,60~70岁可以干点啥?70~80岁干点啥?80~90岁再干点啥?
退了休的人还是要有事做的,当你没事做的时候的感觉很没意思。举个例子,我的朋友——瑞安地产董事长的特别助理周永平老师(曾任上海市政府新闻处处长)。
周老师退休了,跟他一块工作一个保安也退休了。有一天在新天地的湖畔边散步时碰面了,这位退休保安说:原以为退了休之后人生的会很美好,现在发现退了休之后就没有什么事,好像自己再等死,非常没意思。但是周老师就不一样了,周老师退了休之后就写了一本书《新天地非常道》,现在还经常到一些大学去讲课,周老师的人生就变得非常充实而自由,达到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
其实退休之后人生需要规划,当你真的没有事的时候,其实人是最无聊的时候。怎么让自己有事呢?我觉得没事可以学习经典,体悟人生,这是个很重要的事。
除此之外,大家都是经常出去旅游的,旅游可以看很多地方。建议大家可以把自己的感悟写下来,写下来之后就是一次积累。每一个月写一篇,五年就可以写下60篇,出本小书。
复旦大学“哲学王子”王德峰教授说:“人这一辈子财富名誉都带不走,唯一能带走的就是你的智慧,你学的经典,这些东西是可以带走的。”你可以把自己的文化与智慧传承下去,让你孙子、孙子的孙子都可以能看到这本书。同时在从事家族传承二代教育,发现一代传给二代财富都是传不了的,如果儿子比你优秀,你留点钱也没用;如果儿子是个败家子,你再给他再多的钱也没用。其实唯一能传下来的就是家族的文化、价值观与家族故事。
去年跟学院党支部去古田学习,当时我们领导布置了任务:每人一定要写个感想。以前我也是不写东西的,但是没办法,写了一篇《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当你在写的过程,也是一件非常好玩的事儿,无形中对自己也是一种再学习、再提高的过程。
从那之后,我开始坚持写作,到目前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已经写了近20篇文章。文章发布后,也得到了很多同学鼓励:“张老师写的挺好的”。尤其是在你们中西经典一期、二期的班级群里,反馈热烈。有一次,我的老领导——交大原党委副书记、海外教育学院名誉理事长陶老师说:“广义啊,你写的每一篇文章我都认真读了,我觉得还是非常好的,期待你的大作早日出版,”这是我备受鼓舞。
王阳明教导他的学生是八个字,就是“立志、勤学、改过、责善”。“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就像王阳明所讲:“我们每一个中国人无论是贩夫走卒,引车卖浆者流,都要做收拾精神,自作主张的大英雄。”
当立了志之后,就要围绕自己的“志”去努力学习,不要乱学习,因为当今这个社会的书太多,内容也太杂,你只有围绕自己的志向去学习,才不会迷失方向。
学了一定要去做,在做的过程中一定要不断“改过”。善于学习的人一定要有改过的精神,做错了,就要去改正,然后再提高,遇到困难要敢于创新与突破。
最后一个就是“责善”,后来我在不断地讲解和生活实践中慢慢明白:就是要改善朋友圈(帮助实现梦想的人)。
去美国硅谷创新游学时,有幸到Google参观,认识了一位在Google工作了十几年的科学家郭博士。有一天他女儿对他说:“老爸你看我们全球还有很多人吃不饱饭,受到饥饿的煎熬。”当时郭博士受到启发、就立志:未来在Google这个平台上解决全球人吃饭的问题,也就是解决吃不饱饭的问题。 在我们看来这样的志向非常巨大,很难实现,但郭博士在Google平台上一发布,就汇集了Google公司三十几个科学家来共同研究这个事儿。他说:“我这一辈子接下来就要把这个事儿做好。”
我来交大海外已经16个年头了,感觉自己工作做得还不错。领导还比较赏识。但是我发现,未来如果再干16年就退休了。退休之后,如果能像谢教授这样还有人来请他讲讲课、聊聊天,喝喝酒,人生的价值就会不一样。
发现自己做国学与西学教育已有十几年了,比了解国学的专家可能更了解《圣经》、《古兰经》;比了解《古兰经》、《圣经》的专家,可能更了解《论语》、《道德经》与佛教经典。我想能不能在未来的18年后的做一件事,架起中西文化的桥梁,成为传播中西文化的使者,在60岁的时候完成一本书《全球智慧通史》。
当立下这个志向之后,去以色列研学就不一样了,以色列到底有啥智慧啊?犹太人有什么智慧呢?然后我当时回来之后就写了一篇《犹太的智慧是什么?》的文章,点击率还不错,目前已有5000的阅读量,好多人说:这篇文章还是很有见地的。
今年10月第三次造访德国,我就想研究逻辑上的事。逻辑的智慧和逻辑的哲学,通过阅读黑格尔的《小逻辑》加上在德国十天游学的感悟,写了一篇《逻辑的思想》的文章,反响也不错。
当你的人生有了梦想、有了目标之后,就会有动力。所以现在我每个月大概写2到3篇小文章,然后由小到大。在写的过程中感觉自己慢慢提高了,同时语言表达能力也逐步增强了。
让学习成为一种生活方式,让写作成为习惯,与诸君共勉。

本文由张仲范同学录音整理:张广义老师在《中西经典》课程论文答辩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