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人生道路上,我们要仁爱地对待他人,人与人之间要仁爱,这个道理谁都懂,可是我们往往被一些所谓的“仁爱”压得喘不过气、抬不起头。我们渴望被爱、去爱,可又害怕被爱、害怕去爱。这不由得我们不去深思,“仁爱”到底是什么?
我爱你,我就有权力管控你吗?就有权力等待你的回报吗?你爱我,我就必须要听你的吗?你就有权力要求我回报吗?现代人都说,爱是自私的,是不容许第三者插足的,爱,真的是自私的吗?可是很多人都否定了,爱,有大爱、小爱,有慈爱,有恩爱,有友爱等等。我们怎样去鉴定每一种不同的爱?不论爱情也好,恋爱也好,其实都是人的情感。人的情感分为喜、怒、哀、惧、爱、恶、欲等七种,爱只是其中一种。所以,当爱这个字用得适当的时候,它并不一定指两性间的关系。爱是含有充分的情感的一种关系,这种关系不单是身体上的,而且是心理上的。
爱只是我们七种情感中的一种,这种情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并没有所谓的真爱,也没有所谓的永恒的爱。这一段感情消失了,不久后又会有新的情感发生。
爱若只是占有性的,它本身就没有任何价值,我们的心中必须敬重爱人的人格,有如我们对待自己一样,并且我们需要知道对方的情感和愿望,犹如是自己的一般。换言之,我们不单要有意地、而且要出自天性地把我们自己的情感扩而充之,以包涵对方在内。
老子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这个意思是说,天和地是不会与人建立相互亲爱的关系的,它们对待万物就象人们祭祀时对待刍狗一样。圣人也不会与人建立相互亲爱的关系的,他们对待百姓也象人们祭祀时对待刍狗一样。天和地没有刻意地想创造什么,生育什么万物出来。条件成熟了(光、温度、土壤、水、空气等环境),万物就自然而然地依托着这些条件而生长出来,而生存下来。“道”(天和地)也就接受并养育了这些万物。这其间,“道”不急不躁,不慌不忙,没有要求万物,也没有干预万物的生长、成熟与毁灭。没有说,啊,我这里条件很好,快来吧!也没有说,我不愿意你来,因为你会对我们构成威胁!万物在这个世界里出生、成长,完全是自由的,只不过要遵循这个宇宙最根本的原理和法则,即:生、老、病、死。因此,天和地对万物对人类没有什么仁爱不仁爱的思想,它们对待万物就象人们祭祀时对待刍狗一样。人类要生要灭,全在于人类自己。如果人类执意要破坏人类自己的生存环境,天和地也不会阻拦。核武器对人类是很具威胁性的,它可以导致人类的灭亡;然而对于太阳的光和热来说,十万个原子弹也抵不上,太阳和地球根本无所谓人类有多少个原子弹。只不过人类的原子弹能够破坏人类生存的环境,最后导致人类自己的灭亡。
圣人亦是如此,圣人的仁爱不会表现在对某个人的出生和死亡上,他们对待百姓就象人们祭祀时对待刍狗一样。因为他知道这个宇宙的这一切,洞察并能理解这一切,知道万物生命的全过程,所以他不会对某个具体的人表示出仁爱。此生彼死,彼生此死,生生死死,生死流转,皆是人类的必然,因而圣人只会对全人类、对万物的存在表示出他的仁爱。
老子的这个思想,文子理解得最充分,《文子·上仁》篇记载:“老子曰:君子之道,静以修身,俭以养生。静即下不扰,下不扰即民不怨;下扰即政乱,民怨即德薄。”这个意思是说,老子说:君子的道路,在于安静以修身,俭朴以养生。安静就不会扰乱下民,对下不扰民那么民众就不会怨恨;对下扰民那么政事就会混乱,民众怨恨那么民众的发展规律就会停止。所谓“上仁”,即是丰足的仁爱。仁爱什么?仁爱谁?这就是问题的关键。这里提出的不扰民,就是对人民的仁爱。人民需要什么?其实很简单,就是安居乐业,丰衣足食。只要统治者不扰乱人民的生活规律,发展规律,人们就会相安无事,各得其宜。就拿家庭来说,也是这个道理,家长不干涉、扰乱儿女的生活规律,发展规律,那么儿女就能正常发展,就能够各得其宜。如果父母亲非要以仁爱为借口,粗暴干涉、扰乱儿女的人生道路,那么儿女也就无法正常地行走于自己的人生道路。夫妻之间如果非要以爱为借口,粗暴干涉、扰乱对方的人生道路,那么对方也就无法正常地行走于自己的人生道路。父母亲的职责并不是一昧地仁爱、溺爱,而是要让儿女认清楚社会,培养儿女多方面的兴趣,从而选择到自己的人生道路。统治者及家长、夫妻双方,都不能以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去代替民众或者是儿女或是对方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而只能去培养、指导民众或者是儿女或是对方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我们要牢牢记住,不能让仁爱成为民众或者是儿女或是对方的包袱,不能让仁爱成为民众或者是儿女或是对方的负担,否则,民众或者是儿女或是对方就会因为沉重的负担而逃离而反叛。
人生最重要的是什么?是自己的人生道路,仁爱重不重要?也重要,但是,离开自己的人生道路去讲仁爱,是讲不通的。而紧紧追随着仁爱去发展,就会偏离自己的人生道路。行为方式重不重要?也重要,但必须是走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讲究最佳行为方式;而不是追求最佳行为方式而偏离自己的人生道路。很多人不懂得这个道理,追随着仁爱和最佳行为方式而偏离了自己的人生道路。如果偏离了自己的人生道路,那么这个行为也就不能称之为最佳行为方式,这个仁爱也就不能称之为仁爱。
《上仁》,是讨论丰足的仁爱,真正的仁爱,并不是拿东西给别人,关心别人就是仁爱,而是不打扰别人,不扰乱万物及别人的生活生产,才是仁爱。如果父母亲非要以仁爱为借口,粗暴干涉、扰乱儿女的人生道路,那么儿女也就无法正常地行走于自己的人生道路。这还叫仁爱吗?通观《上仁》全篇,我们可以看到,在两千多年前,老子和文子已经意识到,人们所提倡的单纯的仁爱是不对的,人们已经误解、曲解了仁爱的意义,仅把仁爱理解为关心、恩惠、人际关系上,而且将仁爱作为一种负担强加给别人,我爱你,你就必须要爱我,我爱你,你就必须要有回报。文子写作《上仁》的目的,就是要纠正人们对“仁爱”的误解、曲解。所以我们应该懂得,不干涉、扰乱万物,不干涉、扰乱别人,给万物、给别人以足够的生存空间,才叫丰足的仁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