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第18个“世界读书日”,这是一个洋溢着书香的日子,然而在传统阅读与现代阅读的交锋中,随着年轻阅读群体的流失、功利性阅读的加剧、电子“浅阅读”的增加、独立书店的举步维艰,让公众再次担心阅读危机的出没。(详见今日本报B14版~B20版、B24版相关报道)
节日有时就是一种提醒。读书日不是传统的庆典,而有着提示。4月18日,第十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 2012年我国18~70周岁国民图书阅读率为54.9%,仅比2011年上升了1个百分点,国民年人均纸质图书的阅读量为4.39本,仅有欧美发达国家的几十分之一。
另外,读书日还有一个别称:图书优惠日。这个传统也来自国外。每到这一天,书籍减价10%,妇女会给丈夫或男朋友送一本书,男人们则会回赠一枝玫瑰花。如今,这个传统沿袭到国内各大书店,却演变成了“卖书日”,在由特定日期烘托出的“阅读气氛”,公众特定的消费欲望得到释放,但对于长期读书习惯的养成却无太大益处。
用什么迎接世界读书日?仅呼吁国民提升阅读量远远不够,更需要正视现实中的多重命题。
鲁宾斯坦说:评价一座城市,要看它拥有多少书店。随着电子书与网络阅读的兴起,直接导致纸质书生产的危机,进一步加剧了书店的危机。或许我们应该把这句话扩展为,评价一座城市,要看它拥有多少书店和图书馆,更准确地说是拥有多少读者。
阅读靠自己,但也离不开完善的公共服务。随着公共图书馆免费开放,公众可零门槛阅读,但目前社区图书馆缺地少书,乡村图书馆更为匮乏的局面亟待改观。能否尽快克服经费、设施、人力的短缺,软硬件上全面扩容,给公众提供更好的服务,提升公众的文艺素养,是公共文化场馆所面临的另一维度的“文化大考”。
除了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政府在培养国民阅读习惯、提高国民阅读率方面,承担着重要的职责:降低书价;降低出版业进入门槛;完善图书馆等公共设施;积极倡导全民阅读,营造社会读书氛围;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改变应试教育模式……从这个意义上,读书日呼唤更强的政府责任意识。
可喜的是,我们这座城市正在为拯救阅读做着更多努力:“全民读书月”升级为“天山读书月”,给阅读的力量注入文化因子,首府书店、图书馆,活动纷呈,人气不减,都是一个好的开始,期待有更具体、多元的跟进举措,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
当今不缺图书,也不缺“阅读的乐趣”,却有着“今天我如何读书”的窘境。
作者:张文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