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用之用
浏览:
儒、道、禅(佛)是中国古典思想的主干,三家的文化共同构建了中国人的心灵世界,以儒、道、禅为代表的中国古代文化留下了极为丰富的实践理性原则,那么这三家的思想对于现在的企业家们又有什么指导意义的呢?
6月20日、21日,交大海外国学与西方经典——后E总裁哲学课程特邀浙江大学“四大名嘴”之一的张应杭教授莅临分享《儒道禅与现代管理》。
张应杭,浙江大学法学院/MBA&EMBA中心教授。历任哲学教研室主任、系主任助理、系主任、人文学院副院长等职。个人专著有:《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企业伦理学导论》、《老子的智慧与魅力》等,迄今为止已在海内外公开发表著述200多万字。
两天的课程里,张教授分别从儒家文化与现代管理中三大德治原则、道家文化与现代管理中的三大自然法则、佛禅文化与现代管理中的三大觉悟法门这三分方面阐释儒道禅之于现代管理的借鉴意义。
张教授说,如果说西方管理学以“术”见长的话,那么,中国传统的管理智慧则以“道”为尊。但是,儒道佛三家强调的“道”的内涵是不相同的。儒家强调的“道”是道德,孔子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道家强调的“道”是自然,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 佛家强调的“道”是觉悟,佛教的“佛”就是觉悟者的意思,它从本质上可以归结为一种由觉而悟的过程。

张教授从儒、道、禅三家的文化中总结了国学管理智慧的六大原则。1、善恶之辩中的“人性本善”。《三字经》“人之初,性本善”的说法构成人性论的传统,这与西方的性恶论及其制度化管理思路恰巧相反,这个传统对我们的启迪可以归结为:在现代管理中培养注重心性控制的德性觉悟。2、人我之辩中的“人我合一”。与西方利己主义传统不同,传统文化推崇“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的精神。这个传统对我们的启迪可以归结为:在现代管理中培养“仁者爱人”的亲和力。3、义利之辩的“道义惟上”。儒家不反对利,孔子就说:“富而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但反对不义之利,即“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这个传统对我们的启迪可以归结为:在现代管理中培养“见利思义”的定力。4、欲理之辩中的“以理制欲”。儒家:节欲,孟子主张寡欲:“养心莫善于寡欲。”道家:无欲,“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佛家:禁欲,“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这个传统对我们的启迪可以归结为:在现代管理中培养“不使可欲”的自制力。5、有无之辩中的“尚无”原则。儒家:既讲有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也讲不为:“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道家“尚无”:“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佛家:“即是无念无忆无著,不起诳妄。”这个传统对我们的启迪可归结为:在现代管理中培养“识有知无”的智慧。6、生死之辩中的“德性不朽”原则。与西方人习惯探讨灵魂不灭的传统不同,中国传统文化讲不朽的境界。所以早在先秦就有三不朽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为不朽。”这是儒家德性立身,德性存世,德性流芳的做人理念。体现在管理中,西方人称其为的华商精神之魂。这个传统对我们的启迪可以归结为:在现代管理中生成“以德配天”的人格魅力。

古人云:“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在行将结束本讲座时,张教授提醒,要特别加强对国学经典的研读,“虽然我们已经远离了‘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时代,但是,如果我们对传统经典缺乏阅读兴趣是不可思议的,所以希望阅读经典成为我们的一种人生习惯。”
最后,张教授希望交大海外国学与西方经典课程的企业家们可以从中汲取丰富的处世之道和管理智慧,体悟“亦儒亦道亦禅”的圆融境界,以儒养性、以道养身、以禅养心,以东方智慧管理企业,发展事业。

国学24期班长陈冰梅、国学24期政委陈全庚代表交大海外国学24期与向张应杭教授赠画
《易》说:“既济,未济。”课程虽然告一段落了,但是希望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学习追求无止境。交大海外国学与西方经典——后E总裁哲学课程首创依托国内著名高校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经典融合的办学理念,精选中西经典,迅即了然中西文化精华。另外课程采用课堂研修、同学分享和游学的方式,除课堂名家名师传道、授业、解惑外,注重师生间的有效互动和赏知识与经验共享,组织国内外文化圣地游学,亲身体悟经典魅力。
第二十五期将于7月18日开学,欢迎渴望从传统文化汲取人文智慧并提升思维境界的董事长、总经理、CEO等加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