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距今2300多年前的那个遥远时代,静静的大地,奔腾的黄河,黑色的山峦……在那略显苍凉的天空下,诞生了一位与孔夫子齐名的伟大思想家——孟子。他背着“以民为本”的行囊,积极奔走于各国的诸侯王公之间,不是为了个人的功名利禄,而是为了那些“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的百姓们,争得一份“衣帛食肉”、“不饥不寒”的安乐与祥和。他那独具慧眼的政治主张和哲学思想,堪称中华民族五千年来文明宝库中的一枝奇葩;那机智敏锐的论辩艺术和独立高尚的人格魅力,更不愧为两千多年来士大夫的楷模。
追求理想境界,向往理想人格,是人生最高之理想。孔子主张,在物质生活基本满足的情况下,应追求崇高的精神境界,把道德理想的实现看做是人生需要的最高层次。他的社会道德理想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孟子作为孔子的继承者,便更进一步:“我知言,吾善养吾浩乎之气。”为此,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孟子“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孟子的这种“塞与天地之间”的“浩然之气”感动了多少仁人志士,至今依然在激励着我们。
我追寻着孟子的足迹,踏进了孟子的精神家园。虽然他没有苏秦那种风度翩翩地往来于六国之间的显赫与威风,也没有庄子那种漠然一切而又热爱一切的洒脱与激情。他所拥有的只是一腔“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远大抱负和把自己的价值观看作如同身家性命一样的气节。一位如此才华横溢、机智善辩的士大夫,只要稍稍向王侯将相们弯弯腰,便可像苏秦、张仪那样权倾朝野,荣华富贵享之不尽;抑或只要稍稍洒脱一些——“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与我何干,他也能生活得安逸闲适。然而孟子苦苦的抱定着自己的志愿“天下之民匹夫匹妇不被尧舜之泽者,若己推之沟中”。这正是孟子的心声,代表着他“自任天下之重”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一个人只要能够认识到人生的意义在于有所作为,而不梦过一生,那么他的人生便充满辉煌。
或许,在那个诸侯混战、强者为王的动荡时代,大多数人奉行的是“识时务者为俊杰”;而孟子奉行的却是“有道则出,无道则隐”。在自己的理想有望得以实现的时候,就矢志不移、坚持不懈地追寻着。一旦理想实现不了,他也能退而求其次,把自己的满腔抱负与才华刻在竹简上,为后人留下一篇篇好文章。
孟子的一生,都以天下苍生为己任。但是人心险恶,才华往往遭到嫉妒、排挤等无聊至极的陷害和打击,甚至会惹来杀身之祸。但他依旧喊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这种前人所不曾说,后人所不敢说的呐喊。难道他不怕被杀头么?大丈夫正义在胸,便能无所畏惧、锋芒毕露;即便被杀头也是死得其所。一个人有了崇高的理想,亦能从羁绊中自拔,从无奈中奋起,冲破藩篱,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轨迹。
我崇拜孟子,他能把追求理想当作人生的第一需要,同时又有着“不负我心,不负我生”的豁达胸襟。或许这就是一个人何以能名垂千古而不化的秘诀。
古代圣贤穿越多少世纪,跋涉多少山水,用共同的人性和智慧凝成的文字,与我们谈玄论理,描怀述景。朱光潜说:“悠悠的过去是一片漆黑的天空,我们之所以还能认出这漆黑的天空,全赖艺术家和思想家所散布的几点星光。”孟子便是这样一颗星光熠熠的启明星。走近孟子,知道他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就会发现我们自己身在何处,志在何方,而那过去的部分——一个人的过去和一个民族的过去——便会深深地融进我们的血肉中,滋养着我们脆弱而又敏感的神经。(作者:黎 城 单位:宁德市委创先争优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