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人、统治者的标准
浏览:
怎样评价一个领导人、统治者,现代人的大多数回答恐怕只有一条,就是道德品质优秀。尤其是近几年来,官员的孝不孝,官员有没有小三,爱不爱财,酗不酗酒,也成了评价官员的标准。似乎是只要一个人道德品质优秀、良好,就可以当官。但是,一个道德品质优秀的人就一定能当官吗?当然不是。一个人尽管道德品质优秀,可是也要具备一定的才能,否则,还是窝囊废一个。然而,一个优秀的官员其道德品质必然也是优秀的,这是现代人一致的意见。所以,美国总统克林顿就因为桃色事件灰溜溜下了台。那什么是人才呢?什么叫有才能呢?其实,就是能够遵循社会发展变化的规律、万事万物发展的规律,能够遵守人们共同的社会行为规范的人,就是人才。懂得社会行为规范,懂得万事万物发展的规律,也就能选择到最佳行为方式,能够选择到最佳行为方式,就能处理任何事。不懂得社会行为规范,不懂得万事万物发展规律的人,只是凭自己的意愿为人处事,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这样的人能处理好事情吗?所以,人们的社会行为只有遵守人类社会的社会行为规范,依照万事万物发展的规律,才是正确的,才能算是个人才。如果人们不遵守一定的社会行为规范,不懂得万事万物发展的规律,我行我素,那么他决不是个人才,尽管他足够聪明。因为真正的智慧是建立在万事万物本来如此的基础上的,是建立在遵守一定的社会行为规范上的,运用智慧,选择到最佳行为方式的人,才能真正是人才。
在春秋时期公元前740年左右的《管子·小匡》中,有一段记载:
桓公说:“我有大的邪行三样,还可以管理国家吗?”管仲回答说:“我还没有听说。”桓公说:“我不幸而喜好打猎,昏暗的夜里来到禽兽旁边,直到深夜看不见禽兽才返回,这样我就无法招徕诸侯和使者,百官有公事也无法向我报告。”管仲回答说:“这件事虽然很不好,但不是十分要紧。”桓公说:“我不幸而喜好饮酒,日夜相继,这样我就无法招徕诸侯和使者,百官有公事也无法向我报告。”管仲回答说:“这件事虽然很不好,但不是十分要紧。”桓公说:“我还有丑事,不幸而喜好女色,姑表姐妹也有不嫁出去的。”管仲回答说:“这件事虽然很不好,但不是十分要紧。”桓公脸上变色说:“这三样事尚可以允许,那还有什么不可以的呢?”管仲回答说:“作为人民的君主唯有优柔寡断和不敏捷是不允许的,优柔寡断就失去众人,不敏捷就办不成事。”
齐桓公集中众人的智慧才建立了齐国的霸主地位,其中管仲的作用最大。当初要不是采纳管仲的建议,就不可能建立有效的国家组织,也就不可能有效地治理民众,也就不可能藏兵于民。而齐桓公对自己没有信心,因为他自认为自己缺点多多,好酒好色还喜好打猎,但管仲不这样看,管仲认为,一个领导人、统治者,最重要的不是有道德,而是不要优柔寡断和不敏捷。再有道德,但遇事优柔寡断不敏捷,任何事都办不成。也就是说,不要患上“选择恐惧症”,在《尚书·洪范》里,人们就是因为“选择恐惧症”而不得不求神问卜。这其实就是儒家“仁义礼智信”中的“义”——最佳行为方式。所以先秦儒家并没有讲什么抽象的道德观念,只是提倡要选择最佳行为方式。选择最佳行为方式,首先要遵守礼——社会行为规范,这就要用智慧,而智慧是建立在“信”上的。只有在诚信的基础上运用了智慧,遵守了社会行为规范,才能选择到最佳行为方式,才能建立人与人之间的友爱关系。所以,这其中的优柔寡断和不敏捷就是没有或者不会选择最佳行为方式。一个人难免有这样那样的缺点、毛病、嗜好,但只要按照儒家的“仁义礼智信”原则,什么事都是可以办成的。
“匡”是指纠正、匡正人们的行为,首先要有一个良好的风俗习惯,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以文化的软约束来纠正、匡正人们的行为,才谈得上去处理治国,处理经济问题、战争问题、刑法问题、安定问题的事等等,而这其中关键问题就是社会的价值观念问题。
在春秋时期公元前740年左右的《管子·小匡》中,有一段记载:
桓公说:“我有大的邪行三样,还可以管理国家吗?”管仲回答说:“我还没有听说。”桓公说:“我不幸而喜好打猎,昏暗的夜里来到禽兽旁边,直到深夜看不见禽兽才返回,这样我就无法招徕诸侯和使者,百官有公事也无法向我报告。”管仲回答说:“这件事虽然很不好,但不是十分要紧。”桓公说:“我不幸而喜好饮酒,日夜相继,这样我就无法招徕诸侯和使者,百官有公事也无法向我报告。”管仲回答说:“这件事虽然很不好,但不是十分要紧。”桓公说:“我还有丑事,不幸而喜好女色,姑表姐妹也有不嫁出去的。”管仲回答说:“这件事虽然很不好,但不是十分要紧。”桓公脸上变色说:“这三样事尚可以允许,那还有什么不可以的呢?”管仲回答说:“作为人民的君主唯有优柔寡断和不敏捷是不允许的,优柔寡断就失去众人,不敏捷就办不成事。”
齐桓公集中众人的智慧才建立了齐国的霸主地位,其中管仲的作用最大。当初要不是采纳管仲的建议,就不可能建立有效的国家组织,也就不可能有效地治理民众,也就不可能藏兵于民。而齐桓公对自己没有信心,因为他自认为自己缺点多多,好酒好色还喜好打猎,但管仲不这样看,管仲认为,一个领导人、统治者,最重要的不是有道德,而是不要优柔寡断和不敏捷。再有道德,但遇事优柔寡断不敏捷,任何事都办不成。也就是说,不要患上“选择恐惧症”,在《尚书·洪范》里,人们就是因为“选择恐惧症”而不得不求神问卜。这其实就是儒家“仁义礼智信”中的“义”——最佳行为方式。所以先秦儒家并没有讲什么抽象的道德观念,只是提倡要选择最佳行为方式。选择最佳行为方式,首先要遵守礼——社会行为规范,这就要用智慧,而智慧是建立在“信”上的。只有在诚信的基础上运用了智慧,遵守了社会行为规范,才能选择到最佳行为方式,才能建立人与人之间的友爱关系。所以,这其中的优柔寡断和不敏捷就是没有或者不会选择最佳行为方式。一个人难免有这样那样的缺点、毛病、嗜好,但只要按照儒家的“仁义礼智信”原则,什么事都是可以办成的。
“匡”是指纠正、匡正人们的行为,首先要有一个良好的风俗习惯,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以文化的软约束来纠正、匡正人们的行为,才谈得上去处理治国,处理经济问题、战争问题、刑法问题、安定问题的事等等,而这其中关键问题就是社会的价值观念问题。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