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主讲的课程全场爆满——复旦大学“哲学王子”王德峰教授印象记
记者日前来到复旦大学第五教学楼一间300多人的大教室时,早已坐无虚席,同学们都在等待他们的“哲学王子”。不一会,一位50多岁、相貌清痩的中年人走上讲台,他便是有“王子”之称的复旦哲学系教授王德峰。
获“哲学王子”雅号
都说哲学课枯燥,可在复旦,王德峰的课很受学生欢迎,他的选修课总是一课难求。“哲学王子”上课有何妙处?这一天,他上的课是“西方哲学史”,一听他开口,果然妙语连珠,“中国人理解的‘道’、中国人理解的‘德’和西方人对‘道’的理解、对‘德’的理解,有着根本的差异。打个比方吧,中国人和欧美人都希望死后能上天堂。可你在欧洲问任何一个基督徒,问他为什么要进天堂,他一定会说,在那里,人脱离了肉体的欲望,可以安静下来思考了。西方人进天堂就为了寻一个安静思考的地方。”听到此,同学们都睁大眼睛。
王德峰接着说:“中国人就不同了。很多人会说,因为天堂是仙境啊,那里应有尽有,可以享受人间享受不到的荣华。到了现在,很多中国人还怕亲人在天堂过得还不够好,于是,烧元宝、烧美元、烧汽车、烧别墅。”一席话,引得学生们一阵大笑,大笑之后,每个人又沉静下来开始思索。有个同学说:“这就是王老师课的魅力。”
生活中处处有哲学
王德峰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哲学,从来不是高高在上的。”他认为,生活中,哲学无处不在。他将生活中的细节与哲学理论相结合,再运用对比、修辞和案例等教学方法,将知识化繁为简,深入浅出地传授给学生,从此,得到了“哲学王子”的雅号。
平日酷爱古典音乐
走进王德峰的日常生活,他是位兴趣广泛的学者,爱西方古典音乐,爱思考,爱中华传统文化,爱军棋,爱养金鱼。王德峰的一个学生写了一本军棋的书,他给这本书做了序,这是目前国内第一本谈军棋的书籍。
如果说哲学是王德峰这一生不可缺少的知己的话,那音乐和烟则是王德峰的另两位“挚友”。熟知王德峰的人都知道,王德峰喜欢抽烟。在办公室时,与人交谈时,王德峰总是烟不离手。对于烟的危害,王德峰有些固执:“这是一个习惯问题。不抽烟,思考可以进行,但是进行得不顺畅。”
王德峰酷爱西方古典音乐,他说:“音乐不是用头脑听的,是用心灵去听的,跟思考无关。音乐能直达人内心深处,引导我进入另一个世界,去用心领悟一些事情,音乐是属于精神层面的,是对生命的另一种表达。”他又说:“贝多芬、莫扎特、柴可夫斯基、勃拉姆斯等等,我都喜欢,他们有着不同的音乐风格,正如我们的心灵有坚硬的一面,也有柔软的时候,所以不同的音乐风格和音乐家的气质代表了不同的情绪。”
哲学让人心灵愉悦
王德峰的哲学之路带了几分“无心插柳”的意味。读中学时王德峰喜欢文学,特别钟爱《红岩》。原本立志当一位小说家的王德峰,却因为高考走上了哲学之路。王德峰说:“我的高考第一志愿是中文,第二志愿才是哲学,后来被哲学专业录取了。”
一次高考,虽然让王德峰与文学梦擦肩而过,但是对哲学的好奇心也是从那时开始的。“文革结束后,中国恢复高考,上海的中学教育相对比较规范,物理、化学都纳入课程学习范围。”王德峰说道。当时,王德峰就读的培明中学有位教化学的杨老师,一个化学方程式的深度思考,勾起了王德峰对哲学的无限遐想,而这位杨老师也成为王德峰走上哲学之路的启蒙老师。王德峰回忆:“我现在想来,从事哲学工作,跟我自己的天性有很大的关系。我天生是一个喜欢追根溯源、究根究底的人,这种天性促使我对哲学萌生兴趣。”
为什么将哲学视为终生职业,王德峰现在说:“在艺术当中、在哲学当中,我们得到的是心灵的愉悦,这种愉悦是无可名状的,它给我们以心灵的充溢和伟大。真正的伟大属于心灵。”
如今,作为复旦人文智慧课堂的核心师资,王德峰共为人文班、国学班、西学班、研究生班等34个班级授课,讲授课程包括《哲学导论》、《艺术哲学》、《西方思想起源及古希腊哲学精髓》、《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意义》、《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意义》、亨廷顿《文明的冲突》等,听课人数达到千人以上。此外,借助“思想者聚会”、沙龙等人文思想平台,王德峰先后为广大学友带来了题为“资本的哲学解释”、“中国新儒商的思想境界”、“老子的无为智慧”、“中国文化精神的时代特质”、“文化认同与国民心态”等数十场专题讲座。可以说,王德峰算是复旦的“明星学者”。
眼下,对“明星学者”有些争议,王德峰坦言:“我对‘学者明星化’现象是褒贬参半。可以肯定的是,学者明星化,首先是受众对学术问题的一种渴求,有了受众这个市场,钻研学问的人才能成为明星。但是同时,当一位学者被追捧后,潜心从事研究的时间和精力就势必会减少,这就影响了你在本领域内的进一步探索和钻研,这是学界的损失。”
作为学者,王德峰现在最关注中国的文化建设、中国的文化自觉。他这样说:“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其生命的核心在于它是一种给我们的心灵建立精神家园的文化。中华文化的精神不仅可以挽救中国人的心,还可以挽救全世界的人的心!”而对于中国诸多热点问题,如物价、民生、民工等等,“哲学王子”都仍在做着他的哲学思考。
文章来源:新民晚报 记者:张炯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