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心灵的智慧 —— 《传习录》感悟(三)
动心忍性以增益其所不能
凡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动心忍性以增益其所不能者,皆所以致其良知也。 ——《传习录》王阳明引用孟子的话认为,凡是使他的筋骨受到劳累,使他的身体忍饥挨饿,使他备受穷困之苦,做事总是不能顺利。这样来震动他的心志,坚韧他的性情,增长他以往所不具备的才能的各种事情,都是为了致良知。
北宋一代名臣范仲淹的成长经历,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范仲淹,字希文,是唐宰相履冰的后代。在范仲淹还两岁的时候,父亲就不幸得病去世了,为生活所迫,母亲改嫁山东长山一户姓朱的人家,从此,范仲淹也跟从朱姓人家改姓朱,名叫朱说。
范仲淹从小时候,就很有志向和操守,尤其喜爱读书。等到他长大了一些,从旁人的口中得知了自己的家世,明白自己原来是随母亲改嫁而到朱家的,他的心灵受到了很大的刺激和震动,哭泣着辞别母亲,独自一人前往南京(今河南商丘)求学。
来到南京后,范仲淹过着十分艰苦的生活。但他却以常人难以想象的毅力勤奋地读书,昼夜不息。
在冬天寒冷的季节里,是最考验一个人意志的时候,人往往会因为寒冷而懈怠下来。范仲淹有时疲倦到了极点,就用冰凉刺骨的冷水来洗脸,用这个办法来驱除倦意,振作精神继续读书。
寒冷和疲倦还容易战胜,最让一个人难熬的是食物的匮乏。自从范仲淹立志脱离朱家独立生活,他的衣食便很不充裕,食物极度缺少时,他便靠喝煮得很烂的粥来充饥。
对于如此艰苦的生活,常人很难忍受,而范仲淹从不叫苦。也许他心里有一种远大理想的支持,从来就不以这种清贫的生活为苦,而以潜心于书中追求知识和智慧为自己最大的乐趣。正象《论语》中孔夫子称赞颜回一样:“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然而,令这位同学感到奇怪的是,经过许多天,饭菜都放臭了,也不见范仲淹吃一口,便问这是怎么回事。
范仲淹很认真地说:“老兄呀,我很感谢你的好意。不过要是现在我吃了这么好的饭菜,恐怕将来我就很难喝得下粥了。”同学听了更是感叹不已。
其实,范仲淹不吃好饭菜的目的,恐怕还另有砥励心志的意思。他坚持每天喝自己的粥,以这种清苦的生活来激励自己,不要沉溺于物质享受,而把精力用在有价值的事情上。
公元1014年,皇帝宋真宗出行,威风八面的庞大车队从南京路过。
那时,皇帝贵为“天子”,普通人是难得见到皇帝的,所以皇帝一来,整个南京城万人空巷,大家争着跑去看。范仲淹却独自一人坐在书院里,仍旧在埋头读自己的书。一个与范仲淹很要好的同学,见范仲淹坐着不动,以为他读书入迷了,没有听到皇帝经过的消息,特地跑过来提醒他:“你还在这里读书呀?皇帝来了,快去看,错过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以后想看就看不到了!”
不料,范仲淹却说:“以后再看也不迟。”连眼睛都不离手中的书。
他的同学也许觉得这是他随口应付的一句话。没想到,范仲淹在第二年就中了进士,真的见到了皇帝。
后来范仲淹更是通过不断地努力,不仅精于修身养德,还勤于政事,一心为国为民,官至副宰相,推行庆历新政,成为了北宋著名的改革家,并留下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名句,为后人广为传诵。
其实范仲淹成长的经过,正是孟子所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的真实写照。也就是说,人的品德、智慧、本领、知识,往往产生于灾患之中。一个人如果能经受住命运的考验,以一种乐观自信的态度去对待人生的磨难,并在不断的奋斗中磨练砥励自己的心性,就能达到完善自我,提升素质的目的,从而完成上天赋予自己的伟大人生使命。
“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或许还有另外一层意义,就是在触及灵魂的磨练过程中,一个人的心性逐渐达到清明的境界,平常那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很难令他动心了,自然很少有物欲的牵累蒙蔽,这样,他们那神奇的良知所产生作用的地方,自然就会多一些,做什么事都比较符合“道”的规律,也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出自《王阳明全集•与杨仕德薛尚谦书》,正德十三年正月,王阳明在进剿袭击俐头的暴动山贼之前,曾写信给弟子薛侃说:“即日已抵龙南,明日入巢,四路兵皆已如期并进,贼有必破之势。某向在横水,尝寄书(杨)仕德(即杨骥)云:‘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区区剪除鼠窃,何足为异。若诸贤扫荡心腹之寇,以收廓清之功,此诚大丈夫不世之伟绩。”
打仗讲究的是指挥者的洞察、决断、行动及贯彻能力,王阳明经过长年累月的锻炼,心性早已到达心如止水的至高境界,知行合一的功夫也极为了得,别人的那点小伎俩是瞒不过他的,而他却能对敌人的思想和行动了如指掌。
古人云:“知己知彼,百战百胜。”所以行军打仗这种最考验智慧的暴力行动,在他看来,实在就跟玩儿似的。因为别人与他根本不在一个档次上嘛。与不在一个档次的对手作战,还不是象大人打小孩一样,想怎么打就怎么打。
“心中贼”的说法,出自《阴符经》:“天有五贼,见之者昌。五贼在心,施行于天。”指“眼、耳、鼻、舌、心”等向外追求无穷无尽的物欲,就象五个盗贼一样,在不知不觉中盗取了我们生命中最本质的东西——元精、元气、元神,使人逐渐走向衰老,直至死亡。
当然王阳明对心中贼作了新的诠释,把一个人长久以来的习气,看作心中的盗贼,认为它们是妨碍作圣人的障碍,而要下功夫将其坚决除掉。
但一个人的习气,作为根深蒂固的习惯,不是那么好除去的。必须下真功夫踏踏实实去做,才有可能达到目的,所以阳明先生才感叹:“破心中贼难”。
上一案例:上一篇:镜香缘 (上篇) ——《坛经》二期结课
下一案例:下一篇:发现心灵的智慧 —《传习录》感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