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四期之三(王德峰)
哲学在人生中的作用似乎看不见,摸不着,其实至大无比。有智慧的人,他的心是明白、欢欣、宁静的,没有智慧的人,他的心是糊涂、烦恼、躁动的,人生最值得追求的东西,是优秀,二是幸福,而这二者都离不开智慧。
——周国平
南方的六月,太阳的温度已经从温热向着烈热慢慢往上走,浦东干部学院大片的树木青葱翠绿,挺拔坚劲,河面在微风的吹拂下泛着粼粼的波光,不时有鸟鸣声掠过耳旁,煞是可爱,让人不禁感慨,夏天真的来了!2016年6月18-19日,《中西哲学与时代精神》第四期第三次课程就在这充满生机的美好中开始,在这里,我们静下心来,呼吸清新的空气,感受智慧的力量!
此次上课的主题为《中国心学在隋唐的展开:禅宗》,课程开始,王教授首先为大家复习了上一次课程关于精神主题性的内容,特别是康德的三大绝对命令以及休谟的两大问题,继而从西方哲学引到中国的心学,即生命情感来讲,中国的心学从孟子,荀子等人,都未能真正启其门扉,直到魏晋时期,佛教传入中国,才算真正重新打开了心学的大门。佛教非宗教非哲学。佛教是无神论,只在民间信仰中具有宗教特点,认为人人都有佛性,人人可以成佛。西方人绝不认为人人有神性,更不可能人人可以成为上帝。佛教不是哲学,佛教并不提供关于世界的知识体系。它只宣布世界是怎样的,而不对其进行论证,佛说的每一个道理方法都没有论证。佛教只讲修行,是生命实践。它不单列一种生命实践叫修行,而是把生活中处处都当作修行。佛教的宗旨:解脱生死之苦难。儒家让人拿得起,道家让人放得下,佛教让人想得开。当下是尚不存在的未来以不可思议的速度流向已不存在的过去。人在时间中,上帝不在时间中。这是人与上帝的根本区别。圣奥古斯丁论证了人只要生存在时间中就是虚无的。中国人简单道出“人生如梦”,悟就是从梦中醒来。曹雪芹著《红楼梦》,试图让人醒来,做梦的是心。佛教认为:累世累劫的轮回。我们都在梦中,今日亦畅谈“中国梦”,我们要从梦中醒来,佛的修行就是梦醒之路。
禅宗根本宗旨是“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见者是谁?心也,所以要直指人心。禅宗修般若法门。智慧来自于哪里?心也。心可生智慧,也可生烦恼。烦恼即菩提。心上可通神圣,下可达魔道。今日中国的困境有各种客观原因,但根本上是心出了问题,无需到心外寻找根源。
讲到“悟”,什么是悟?王教授说,悟不等于知,知有所得,悟无所得;悟是“如桶底子脱“,不是解决问题,而是让问题不再成为问题;悟是与虚无的默契,心灵与虚无的契合。禅宗的主题是即心即佛,心,是那个能生烦恼和智慧的心。平常见事之心,是假心,是五蕴:色受想行识,由五蕴构成的心,向外驰求。为何破不了五蕴?因为以念为心。把种种焦虑苦恼等诸念当作本心。前念过去了就让它过去,不要让它再生起,也就是不住相,这样本心方能生起。小我是由一系列前念所构成,不可执着。本心如不朽的大海,不增不减,念是海面起伏的波浪,海面永不平静。
学佛就是用一种不同的方式看世界。常人总会把事物作种种区分,高低贵贱和重要不重要,真人不停留在这种区分。太虚大师提出“人间佛教”,继承了禅宗的传统。在家修行,人生无处不是道场。达摩祖师对粱武帝“造寺度僧,布施设斋”评价“实无功德”,而只是福德。何为功德?见性是功,平等是德。功,是心灵达到的境界。德,是人与人打交道的方法。平等来自于见性,见性用在与人打交道,就是平等。修功德之人,心即不轻,常行普敬。心常轻人,吾我不断。心若轻人,必有所负,即我执。
最后王教授谈到如何读经的问题?他告诉我们,读经不要刻意努力去理解,而只要将自己的生命情感放进去,此种情感就升华为生命境界,我们要在这种情感中读出感受,读出法喜这才是真正的读经,而不是被经读!
我们学习哲学并非为了得到某种物质,它看不见,摸不着,但是它对我们所起到的作用却是至大无比,正如周国平所说,“哲学在人生中的作用似乎看不见,摸不着,其实至大无比。“,学习哲学,在自己的生命实践中应证,用生命情感去体会,去领悟智慧,领会虚无,领会诚意,领会如如,我们人生的意义便比之常人更加通透和明白!
——周国平
南方的六月,太阳的温度已经从温热向着烈热慢慢往上走,浦东干部学院大片的树木青葱翠绿,挺拔坚劲,河面在微风的吹拂下泛着粼粼的波光,不时有鸟鸣声掠过耳旁,煞是可爱,让人不禁感慨,夏天真的来了!2016年6月18-19日,《中西哲学与时代精神》第四期第三次课程就在这充满生机的美好中开始,在这里,我们静下心来,呼吸清新的空气,感受智慧的力量!
此次上课的主题为《中国心学在隋唐的展开:禅宗》,课程开始,王教授首先为大家复习了上一次课程关于精神主题性的内容,特别是康德的三大绝对命令以及休谟的两大问题,继而从西方哲学引到中国的心学,即生命情感来讲,中国的心学从孟子,荀子等人,都未能真正启其门扉,直到魏晋时期,佛教传入中国,才算真正重新打开了心学的大门。佛教非宗教非哲学。佛教是无神论,只在民间信仰中具有宗教特点,认为人人都有佛性,人人可以成佛。西方人绝不认为人人有神性,更不可能人人可以成为上帝。佛教不是哲学,佛教并不提供关于世界的知识体系。它只宣布世界是怎样的,而不对其进行论证,佛说的每一个道理方法都没有论证。佛教只讲修行,是生命实践。它不单列一种生命实践叫修行,而是把生活中处处都当作修行。佛教的宗旨:解脱生死之苦难。儒家让人拿得起,道家让人放得下,佛教让人想得开。当下是尚不存在的未来以不可思议的速度流向已不存在的过去。人在时间中,上帝不在时间中。这是人与上帝的根本区别。圣奥古斯丁论证了人只要生存在时间中就是虚无的。中国人简单道出“人生如梦”,悟就是从梦中醒来。曹雪芹著《红楼梦》,试图让人醒来,做梦的是心。佛教认为:累世累劫的轮回。我们都在梦中,今日亦畅谈“中国梦”,我们要从梦中醒来,佛的修行就是梦醒之路。
禅宗根本宗旨是“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见者是谁?心也,所以要直指人心。禅宗修般若法门。智慧来自于哪里?心也。心可生智慧,也可生烦恼。烦恼即菩提。心上可通神圣,下可达魔道。今日中国的困境有各种客观原因,但根本上是心出了问题,无需到心外寻找根源。
讲到“悟”,什么是悟?王教授说,悟不等于知,知有所得,悟无所得;悟是“如桶底子脱“,不是解决问题,而是让问题不再成为问题;悟是与虚无的默契,心灵与虚无的契合。禅宗的主题是即心即佛,心,是那个能生烦恼和智慧的心。平常见事之心,是假心,是五蕴:色受想行识,由五蕴构成的心,向外驰求。为何破不了五蕴?因为以念为心。把种种焦虑苦恼等诸念当作本心。前念过去了就让它过去,不要让它再生起,也就是不住相,这样本心方能生起。小我是由一系列前念所构成,不可执着。本心如不朽的大海,不增不减,念是海面起伏的波浪,海面永不平静。
学佛就是用一种不同的方式看世界。常人总会把事物作种种区分,高低贵贱和重要不重要,真人不停留在这种区分。太虚大师提出“人间佛教”,继承了禅宗的传统。在家修行,人生无处不是道场。达摩祖师对粱武帝“造寺度僧,布施设斋”评价“实无功德”,而只是福德。何为功德?见性是功,平等是德。功,是心灵达到的境界。德,是人与人打交道的方法。平等来自于见性,见性用在与人打交道,就是平等。修功德之人,心即不轻,常行普敬。心常轻人,吾我不断。心若轻人,必有所负,即我执。
最后王教授谈到如何读经的问题?他告诉我们,读经不要刻意努力去理解,而只要将自己的生命情感放进去,此种情感就升华为生命境界,我们要在这种情感中读出感受,读出法喜这才是真正的读经,而不是被经读!
我们学习哲学并非为了得到某种物质,它看不见,摸不着,但是它对我们所起到的作用却是至大无比,正如周国平所说,“哲学在人生中的作用似乎看不见,摸不着,其实至大无比。“,学习哲学,在自己的生命实践中应证,用生命情感去体会,去领悟智慧,领会虚无,领会诚意,领会如如,我们人生的意义便比之常人更加通透和明白!
上一案例:上一篇:王德峰:<中西哲学与时代精神>之精神的主体(上)
下一案例:下一篇:此心安处是吾乡—记《中西哲学与时代精神》第四期第四次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