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在变,培训行业何去何从?
看完《培训行业这一年》,我有几个比较深刻的感受。
首先,世界在变。
高中那会还流行的MP3、诺基亚手机已经消失于大众,工作后朋友之间的沟通平台也从QQ搬到了微信。不到十年的时间,人们的生活习惯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买东西上天猫就够了,买菜在美团、叮咚叫一下就送来了,出门坐车直接滴滴打车很方便。
我们经常听到身边很多人说这些现象:”哎,我真是老了,作为一个90后,都没00懂得如何穿搭”“哎,你看那些00后,太早熟了,怎么啥都知道”“哎,我们真的是要被淘汰了,这是年轻人的天下呀”
其次,顺应时代。面对互联网时代,不改变就有可能被淘汰。随着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信息流从线下逐渐转移到线上,如何抓住线上先机的情况下保住线下,广鉴学院在这一年来做了几十场大大小小的直播授课,不仅有优秀,自带粉丝流量的大牌教授,还有学院同事们的积极参与,敢讲能讲的人越来越多,借助良好的平台,充分发挥出自己的优势,不断锻炼自己,加快成长。
面对疫情的冲击,线下招生变得也非常困难。当大火球来临的时候,要么百炼成钢,要么化为灰烬,值得庆幸的是我们赌赢了,《传习录》三期招到近百人,资本班一期和SMBA59期也顺利开班,游学项目也进行的很好,活动讲座也举行了很多,为我们学院品牌和课程的宣传助力推广。
除了像交大海外、新南洋这样个性鲜明的机构外,广鉴学院也在互联网时代之下在积极的寻求改变。不论是线下授课还是在线学习平台,也许不够引人注目,但依然在顺应,在改变。我们一直在努力做好传统文化教育,助力企业家打造投融资的生态系统,解决学员们企业投融资遇到的瓶颈困惑问题。我们追忆先圣,阳明心学的光辉笼罩在我们的头顶,我们沿着先圣们开辟的思想道路继续披荆斩棘,努力开拓未来的光明之路。
如果说以上关于变化和顺应的问题我多少有些了解,那么数据流动的概念确实让我醍醐灌顶,请原谅我的无知和狭隘。其实数据流动只是我相对比较接地气的理解,举个例子,一个人来试听了课程,可能他还需要老师的签名,甚至会购买课程,直接成交。学院是一个很好的线下学习,它将所有的学员都汇聚到了一个空间,可以更加认真听讲老师的内容,同学之间相互交流学习心得,增加友情。
相信每一个机构内部都有属于自己的数据源,如何让这些数据源充分的流动起来,如何在这些数据的推动下构建出属于自己的产业链,这是需要思考的问题。
最后,教育情怀。
不论哪一个时代,情怀这种东西都不会过时。情怀是除资本运作、管理模式、产业布局之外最让人动容的部分。
前不久,突然得知顾建光教授逝世的消息,颇为震惊,顾教授平易近人,知识面比较广,可以用全英文上课。一直担任高级经理SMBA课程的主讲教授,SMBA59期开学还来我们学院致辞讲课,怎么好好的突然就离开了…参加SMBA课程的学员都非常认可这位可敬的开讲者。对于SMBA和其学员的变化,顾教授最有发言权。顾教授说,“SMBA一期期办下来并受到学员的欢迎,是有原因的,一是课程老师或者学生,都有认真的学习态度,他们身上的特质就是认真、严谨;二是课程内容注重实用性。”SMBA之所以经久不衰,是把办学质量放在了第一位。
我看到广鉴学堂公众号发布了篇《仰望星空与致良知》的文章,里面主要讲述了传习录三期班学员举行了场别开生面的线上读书会的事,同学们积极思辨讨论话题和分享学习的收获,其中刘同学谈到两天的《传习录》课程已经结束了,荡漾的心情激起的波涛却久久不能平静。
说到这里,我突然想到,如果能将像王德峰这样更多的老师聚集在广鉴文化群,与学员互动交流,形成广鉴内部封闭而又流动的数据圈,以老师带动学员,以学员输入新学员,这也许会弥补互动性不及时,专业性欠缺的不足。作为传统教育行业教育也是时候考虑如何在互联网背景下抓住数据,而不仅仅是当做平台展示产品与售卖产品而已。
本文作者 广鉴学院/ 鹿平阳
上一案例:上一篇:中西哲学|循着思想的光
下一案例: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