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哲学|循着思想的光
大街上依旧是匆匆的脚步
滚滚的车流
和一张张精细打理过却寻不见一丝笑影的面孔
……
这是古国的现代都市
这是资本的崭新时代
这是历史的最好时期
这是心灵的最坏年代
……
哲学,是天外的一个神话
太遥远、太久远、太高远……
但他坚信
终有一天
所有的目光都将热烈地朝向她——哲学,那束亘古不熄的光!
一、守护思想的孤独学问
“Introduction to Philosophy”,是引导大家入哲学之门。我总在怀疑应不应该引大家入哲学之门,我知道将面对的是年轻学子,我是你们的父辈。父辈是有生活阅历的人,并且对这个时代有比较全面的领会和感受。诸位还是初涉人世,我却要给大家介绍一门在这个时代最沉重的、最孤独的学问,是不是多少有些于心不忍的感觉?大家还有权力做着关于未来的梦,但是我似乎要惊醒大家的梦。所以我感觉到这门课的存在理由需要一些辩护词。我一直在准备这种辩护词,直到今天还没准备好。
哲学在今天这个时代需要为自己存在的理由辩护,为它的重要性作论证,这实在是我们这个时代最让人感到惊讶的地方。我们这个时代已经给出了一个普遍的价值尺度,在这个价值尺度上我们区分了各种事物的等级序列,在这个尺度当中我无论如何也找不到哲学的位置。什么叫学习好?有一个量化的尺度,那就是分数。要获得分数的唯一方法就是把知识仅仅当做知识来接受,知识接受得要有一定的效率,不能太慢,太慢了就不行,所以效率也是它的基本原理。
但是哲学要慢,因为哲学是停下来散步的时候思考问题,它没有效率作为它的目标,一旦效率成为它的目标,哲学就消失了。各种应用科学和技术最重要的意义在于有助于资本的增值以及增值的速度,于是我们又有了“知识经济”的概念。知识在今天这个时代被以一种资本的态度来看待,我们遗忘了知识的思想起源和它的精神价值,知识是一种在市场上通行的兑换价值。
这些都让我感到迟疑,但是我今天要讲真正意义上的高等教育,它的基础修养是哲学。众所周知,英语博士的全称是“PHD”,”PH”就是“Philosophy”的首字母。为什么博士这个学位一定要带上“哲学”呢?博士是指有学问的人,它和“Master”不一样:某个专门领域里有足够的、熟练的技能的人是“Master”,但是在一个专门领域里不仅有技能,而且有学问的人才是“Doctor”,这是这个词创立的本意。
各位来经历一次四年时间的高等教育,是诸位人生当中最宝贵的一段经历,但是在今天这个时代,高等教育这种经历完全可能退化为一种职业准备。高等教育如果在产业化的浪潮当中最后退变为一种高等的职业技能培训的话,那么这不仅是我们每个人自己的悲哀,而且还是我们民族的悲哀。
其实未经历高等教育也能成为人才,从事某种职业久了有了经验,加上社会生活的历练,同样可以成才,要成为一个人才不是非读大学不可。但是,高等教育形成的是有思想的人才,只有有思想的人才才能担负起民族的责任,才能是未来的国家的或者社会的栋梁。我们将不仅仅是能够谋取自己生计的人,还将是能够担负起民族责任的人。我用了这么大一个词——“民族责任”,今天这个时代拒绝“伟大”、“崇高”、“民族”、“人类”、“理性”这些太大的字眼,就算今天这个时代拒绝他们,事情本身还存在。
民族不是一个抽象的字眼,她就在我们身上。我们个人之属于民族并是不说宣扬一种抽象的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是说我们的生命幸福感、我们承诺生命的意义的基础是我们民族的文化和它的历史所给予我们的一切。我们现在似乎不能相信这一点,似乎随时准备做世界公民,似乎已经是世界公民了,但这是假象。
什么叫“有学问的人”?不是说获得了专门知识的人。知识单纯的积累不能成就一个有学问的人,有学问的人就是学习过思想的人。真正要学的东西乃是学习。真正的教师教学生什么?学学习。真正的教师对自己所干的那个活计比他的学生还更没有把握。教人学会学习,而这是哲学的工作。
我们在科技繁荣和物质财富增多的进步表象之后看到了一种深刻的危险,那就是整个文明基础的丧失。我们也可能终于成为了一种非常非常聪明的、能够用电脑来支配这个自然界的高级动物。于是,守护思想向来是文明的真正的任务。
教会是欧洲中世纪社会的精神中心。那么中国呢?中国古代社会守护思想要靠文人,北京大学在中国近代史上一直是我们民族的精神中心,它是守护思想的地方。一个守护思想的地方应该有一个很强的哲学系,应该有一批很闲暇的、在那里优哉游哉地思考问题的人,而不是被种种量化的衡量标准压得喘不过气来的今天的学者们。
爱因斯坦曾经忧心忡忡地思考人类的未来,他说:“如果再发生第三次世界大战,人类还要互相残杀的话,他们使用的武器我看大体是石头和棍棒。”这是什么意思呢?人类已经拥有最大规模的自相残杀的武器了,如果再发生一次世界大战,爱因斯坦认为底下就是文明的整个退化——进入野蛮阶段。
这是一个科学家对人类命运的关怀。于是我再度讲,守护思想是人类的根本任务。那么这一点和我们短暂而有限的一生、渺小的存在有什么关系?关系极大。我们不要把个人和民族或人类的命运当作好像毫不相干的事情而区别开来,它本质上就是一件事情。我们的生命幸福感的源泉在哪里?是这个文明,这个文明世界给予的那个总体的原则。假如这个原则不能让我们安身立命的话,我们就没有生命幸福感。
今天的世界充满了危机,各种人体炸弹的报道层出不穷。作为一个中国人,我很难理解这样的事情。中国有一句话叫做“好死不如赖活”,它是有文化精神作为渊源的:中国人如果想自杀的话,比起伊斯兰世界的人还不那么容易:你如果走投无路了,还动了自杀的念头,在行将自杀而未曾自杀的当口你会想到家:上有老母、下有孩子;你会想:我自己的生活哪怕再糟糕,也不能不对老母和孩子不负责任,我应当让他们的生活好一点,于是你取消了自杀的念头。这个理由不是自己发明出来的,而是身为中国人在这个民族的文化精神中获得的。
在这一点上我们要万分感谢孔子,中国人在最后的关头还有最后一份承诺生命的意义基础,那是儒家给的。我们之所以是中国人而不是其他什么国人,不是因为血缘的关系,不是种族的关系,而是文化精神的关系,这一个例子恐怕就能说明民族与个人的关联了,而一些众所周知的事实从哲学的角度来看就非常明白了。
十大哲学家的十大经典名言
1.亚里士多德:人的本性在于求知
亚里士多德解释说:人出于本性的求知是为知而知、为智慧而求智慧的思辨活动,不服从任何物质利益和外在目的,因此是最自由的学问。
2.芝诺:人的知识就好比一个圆圈
人的知识就好比一个圆圈,圆圈里面是已知的,圆圈外面是未知的。你知道得越多,圆圈也就越大,你不知道的也就越多。
上一案例: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案例:下一篇:世界在变,培训行业何去何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