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心灵的智慧 —《传习录》感悟(八)
不动心的境界
君子之学,务求在己而已。毁誉荣辱之来,非独不以动其心,且资之以为切磋砥砺之。 ——《静心录•答友人问》
王阳明认为,有抱负、有修养的读书人的学习,其目的是在于提升自己。外来的各种毁誉荣辱,不但不要让它们触动、影响到自己内心的安定,而且还要借用它们来作为磨练自己品性、提升自己素质的地方。
正所谓“君子之学为己,小人之学为人”,君子的学习是为了心灵的成长,而小人的学习却是为了别人,为了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换一个角度来看,也是为了自己能得到别人的赏识,好在社会上谋得一个地位。
其实,为了别人的学习不仅很累,而且效果也不大好。
因为为别人而学,心中就有了得失牵挂,就有了很大的压力,而过于强大的压力是能抑制一个人的智慧和潜力的。如果学习是为了自己心灵的提升,就能使心灵处于一个从容淡定的状态,就能更好地把握自己,平衡各方面的压力,从而使自己潜藏的智慧和才华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
所以我们对心灵要有一定的认识,把学习当做一种更高层次的精神追求。这样心灵淡定而充满自信,有一种平常心,才能从容地应对各种环境。
有这么一个真实的故事。
一位大学专科生,在学校里学习时,成绩平平,却热衷于利用自己那点可怜的经商知识,在校外与人合办经济实体。
商海之中当然风险难测,难免有赔钱的时候,不管是赔是赚,他都安之坦然,并自嘲说:赔多赔少没关系,只要我人还在就好。颇有点象《史记》中记载张仪未成名前,被人怀疑偷了楚国宰相的王璧,挨了一顿暴打后,回到家里,面对妻子悲恨交加的埋怨时,忙着问他妻子:“快来看看我的舌头还在不在?”得知舌头尚在,才十分放心地说:“舌头还在就足够了。”后来他果真凭着三寸不烂之舌游说秦国,推行“连横”谋略,官拜宰相,成就了一番大事业。这就是一种对自己的信心。
同学们对他不注重学习课本知识的行为不屑一顾,虽然当面不说,背后说什么的都有,大家的看法比较一致的是:在这个文凭至上的年代,虽然你小子现在挺能张狂的,毕业找工作就有你好看的了,难道你一个专科生还能留校任教不成?
苦熬三年,终于毕业了,这个大专生好象不知道自己的学历是什么,还是那么放松,居然就与一大群研究生甚至博士生一起,到一家著名的大企业去应聘了。
大家都忙着准备自己的简历,排演面试等,他却好象没有应聘这回事,到了面试那天,晃悠晃悠地就跟着大伙去了,那从容轻松的神色,就象是去应聘现场小坐一会,与人家喝喝茶聊聊天一样。
面试前面的人都谨慎庄重地回答完主考官的问题后,轮到他了,他轻松自在地坐在主考官面前。
主考官例行公事般地问他一句话,你想来应聘什么职位?这个大专生却从容自若地反问主考官,你们有什么需要人做呢?只要你们需要的工作,我都能胜任。
他那异于常人的镇定心态和独出心裁的回答,一下子让主考官对他刮目相看,就这样,他击败了成堆学历比他高出一大截的学兄学姐们,顺利地被这家大企业聘用了。事后,据主考官透露,他接触到这位应试者后,第一反应就是:“此子大有可为!”
果然,后来这位大专生从最基层做起,一路干得风生水起,没有几年就做到了企业的中层领导的位置。按照大家的看法,再过几年,他就是进入最高决策层也决不会有人感到奇怪。
其实,能够达到对外界的毁誉荣辱不动心的境界,就说明这人的内心相当强大了,他的智慧和能力必然也比别人高出一个层次,与这样的人相争,你有什么办法可以赢他?
就象王阳明在明正德十一年(公元1516年)七月,以都察院左佥都御史的身份,巡抚南安、赣州、汀州、漳州等地时。他的同事王思舆对季本说道:“王阳明此行,必定会建立极大的事功。”季本好奇地问:“你是凭借什么如此说呢?”王思舆感叹地说:“我用各种言语试探,根本无法触动他啊。”事实果然证明了王思舆的判断是正确的。
可见,面对人生中的诸多难免的毁誉荣辱,我们大可不必视之为洪水猛兽,而是要以一种坦然自若的心情去对待之,并借此来修炼自己的心灵,达到不动心的境界,以获得一个悠游自在的人生。
在绝望中看到希望
事天虽与天为二,已自见得个天在面前;俟命便是未曾见面,在此等候相似。——《传习录》
王阳明认为,“事天”,虽与天相对为二,但已看到天在前面,“俟命”,就是未曾见面,在这里等待。
这就是说,一个人要始终保持着一种对人生的希望,有了希望才能有前进的动力,才能有不断完善自我的信心和勇气。那些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自己的命运的人,是心中对未来充满希望的人,只要心中还有希望,再加上他有志气的话,他就会千方百计在看似无望的人生道路上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来。所谓“天助自助者”,就是这个道理。如果连你自己都不肯采取行动来帮助自己渡过难关,你还能指望谁来帮你呢?
有这样一个故事。
古时候,有一支军队打了败仗,被围困在一座山上,这时天下着大雪,大家饥寒交迫,眼看就要陷入绝境了。
这支军队的主帅苦思之下,想出一条计策,他让亲信在部队中散发一条消息,说他们得到神仙保佑,两天后大雪将会停止,到时他们一定能顺利突围出去。士兵们对主帅的话深信不疑,于是士气大振,大家都在摩拳擦掌,等待那个令人兴奋的时刻的到来。两天后,大雪虽然没有停,但大家凭借着高涨的士气,一鼓作气冲下山来,终于冲出了敌人的包围圈,撤到了安全地带。
这世上没有神仙可以救自己,拯救了他们的,是他们心中的信心和希望。希望能令一支军队突破重围,同样能帮助一个人获得新生。
有一位女士去南方一座大都市经商。不料三年过去了,她的几十万本金全赔进去,还欠了一大笔债。
她悔恨交加,想当初自己意气风发,一心想在商海中干出一番大事业来,可天不遂人愿,现在却落得这样的结果。俗话说,哀莫大于心死。她的心情一绝望,就觉得周围一片黑暗,似乎陷入了深不见底的绝境。
一天早上,她觉得自己的心情再也承受不住这种煎熬了,就来到二十多层高的楼顶,想在这里了结一生。
清凉的晨风吹来,她烦闷的心情顿时轻松了许多。抬起头来,迎面看到初升的朝阳,正把它那柔和、温煦的光芒洒在天下万物及自己的身上。
她静静地看着这一切,突然一个念头涌上心来:生命是如此宝贵,难道自己的生命只值这几十万元钱吗?我为什么不能继续奋斗,去赢取一个新的明天,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呢?
想到这里,对生命及新生活的渴望占据了她的心灵,那些令她阴郁的杂念早已荡然无存。
于是,她满怀希望,带着全新的体验走下楼来,开始了新的生活。
后来,她终于成了一名成功的女企业家。
她认为,正是希望拯救了她,一个人只要还能看到自己心中的希望,就永远不会为所谓的绝境击垮,其实真正的绝望只存在自己的想象之中。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有时也会面临一种困境甚至绝境,好象前面已经无路可走。然而“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所谓“否极泰来”,在看似绝望的境地中往往孕育着常人难以发现的生机,只要你有一种绝不认命的心态,自我反省,努力完善自我和提升自我,就能在绝望中看到希望,从而超越自我,创造出人生的奇迹来。
做切合实际的事
不知就自己心地良知良能上体认扩充,却去求知其所不知,求能其所不能,一味只是希高慕大,不知自己舛、纣心地,动辄要做尧、舜事业,如何做得? ——《传习录》
王阳明认为,后世的人们不知道从自心的良知良能上体认扩充,却要去了解自己所不知道的,掌握自己不会做的,一味地好高骛远,不知自己是桀、纣那样的心地,动不动却要做尧舜的事业,如何能够做得呢?
王阳明的这个观点,对今天现实生活中求职的人们来说,又何尝不是一个正确的指导原则呢?不少人在选择职业时,恐怕都会有一种盲目从众的心理。在亲戚朋友或功利目的的影响下,一厢情愿地选择并不适合自己的职业,结果并不理想,有的甚至遭遇到悲惨的结局。
有一位年轻人,去到一个乡村当了一个村官助理,他非常希望象别人那样在仕途上发展,因为在世人眼里,这毕竟是一个升官发财、从此过上好生活的捷径。
但他明显不具备从政的素质,几年后村官助理的合同期满,重新竟聘时,他落选了,年轻人一下子变得非常郁闷起来。后来,他去了南方一座城市打工,但这种郁闷挥之不去,一直缠绕在他心头。心里有着这么样的一种沉重负担,心情自然不会好,看什么都不顺眼,干什么也不顺手,工作业绩当然也不会好到哪里去,境遇也就越来越差。
其实年轻人在竞选村官助理落选后,就已经出现了有心理问题的苗头,旁人经常发现他一个人在自言自语,但也没有过分注意。
待到去南方打工时,年轻人看到自己也不能过上理想中的好生活,心理的偏颇越来越严重,他再也承受不起这种心灵的重负,他疯了。
相比之下,另一位年轻人的选择及遭遇却截然不同。
这位年轻人是残疾人,出生时由于早产,四肢不能动弹,直到13岁了,在母亲持之不懈的关爱护理下,靠着母亲的搀扶才能够站立起来,但由于长年未得到锻炼,双手已经严重畸形。
不幸的是,在年轻人17岁那年,父亲患病刚去世不久,他又因高烧无钱及时医治,导致再次瘫痪,双腿永远不能再站起来了。
也正是在这一年,这个只断断续续上过5年小学的年轻人,母亲为他报名参加了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由于长期治病,年轻人家中早已一贫如洗,母子俩相依为命,每个月的经济来源仅有母亲280元的退休养老金,一个月只能吃一次肉。
但就是在这样极度桔据的生活中,母亲还是挤出一部分钱来每年为儿子交自学考试的学费,并且为他买了一整套660多元的精装百科全书。
母亲退休前在一家客车集团公司上班,一天,一个以前的同事来看望母子二人,谈到厂里使用的涂料有一个很大的缺点,就是能导电的就不能防锈,要是涂料弄得能防锈了,则不能导电了。国内外许多技术员、工程师及科学家们为之进行长期的科研攻关,伤透了脑筋,但就是研究不出既能导电又能防锈的新型涂料来。
母亲的那位同事也许没有想到,她的这番话就象一道闪电,击中了年轻人的头脑,他顿时萌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我能不能研制出既能导电又能防锈的一种理想涂料来呢?
从此,母子二人简单而有规律的生活多了一项新内容,那就是做实验。一次次调整涂料的配方,一次次失败。看到深夜还在灯下忘我钻研的儿子,母亲多想为儿子补充一点哪怕是一碗饺子的营养啊,但她实在没有过多的钱,只能抹一把心疼的眼泪,为儿子在心里暗暗地加油。
也不知失败了多少次,在母亲的全力支持下,年轻人经过四年的反复试验,终于发明了一种既能导电又能防锈还能防腐耐热的全新型涂料,并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
而这时的母亲,也从儿子的发明中看到了自己的生存价值。
年轻人感慨地认为,正是由于母亲宽容的心怀以及那种超乎功利的态度,对自己绝对信任,才使他“只管耕耘,不问收获”地走到现在,取得了别人不能取得的成就,在获得科研成果的同时,也领悟了生命的真谛。他在手记中写道:“如果谁象我一样用功,谁就会取得比我更大的成功。”
其实,上面两位年轻人的例子,又何尝不是从正反两个方面做了王阳明论述的完美注脚呢?
正如李白所说,“天生我材必有用”。每个人都有其自身独特的天赋及价值,关键在于自己用一种什么样的态度把它们挖掘出来。
君子之学,务求在己而已。毁誉荣辱之来,非独不以动其心,且资之以为切磋砥砺之。 ——《静心录•答友人问》
王阳明认为,有抱负、有修养的读书人的学习,其目的是在于提升自己。外来的各种毁誉荣辱,不但不要让它们触动、影响到自己内心的安定,而且还要借用它们来作为磨练自己品性、提升自己素质的地方。
正所谓“君子之学为己,小人之学为人”,君子的学习是为了心灵的成长,而小人的学习却是为了别人,为了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换一个角度来看,也是为了自己能得到别人的赏识,好在社会上谋得一个地位。
其实,为了别人的学习不仅很累,而且效果也不大好。
因为为别人而学,心中就有了得失牵挂,就有了很大的压力,而过于强大的压力是能抑制一个人的智慧和潜力的。如果学习是为了自己心灵的提升,就能使心灵处于一个从容淡定的状态,就能更好地把握自己,平衡各方面的压力,从而使自己潜藏的智慧和才华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
所以我们对心灵要有一定的认识,把学习当做一种更高层次的精神追求。这样心灵淡定而充满自信,有一种平常心,才能从容地应对各种环境。
有这么一个真实的故事。
一位大学专科生,在学校里学习时,成绩平平,却热衷于利用自己那点可怜的经商知识,在校外与人合办经济实体。
商海之中当然风险难测,难免有赔钱的时候,不管是赔是赚,他都安之坦然,并自嘲说:赔多赔少没关系,只要我人还在就好。颇有点象《史记》中记载张仪未成名前,被人怀疑偷了楚国宰相的王璧,挨了一顿暴打后,回到家里,面对妻子悲恨交加的埋怨时,忙着问他妻子:“快来看看我的舌头还在不在?”得知舌头尚在,才十分放心地说:“舌头还在就足够了。”后来他果真凭着三寸不烂之舌游说秦国,推行“连横”谋略,官拜宰相,成就了一番大事业。这就是一种对自己的信心。
同学们对他不注重学习课本知识的行为不屑一顾,虽然当面不说,背后说什么的都有,大家的看法比较一致的是:在这个文凭至上的年代,虽然你小子现在挺能张狂的,毕业找工作就有你好看的了,难道你一个专科生还能留校任教不成?
苦熬三年,终于毕业了,这个大专生好象不知道自己的学历是什么,还是那么放松,居然就与一大群研究生甚至博士生一起,到一家著名的大企业去应聘了。
大家都忙着准备自己的简历,排演面试等,他却好象没有应聘这回事,到了面试那天,晃悠晃悠地就跟着大伙去了,那从容轻松的神色,就象是去应聘现场小坐一会,与人家喝喝茶聊聊天一样。
面试前面的人都谨慎庄重地回答完主考官的问题后,轮到他了,他轻松自在地坐在主考官面前。
主考官例行公事般地问他一句话,你想来应聘什么职位?这个大专生却从容自若地反问主考官,你们有什么需要人做呢?只要你们需要的工作,我都能胜任。
他那异于常人的镇定心态和独出心裁的回答,一下子让主考官对他刮目相看,就这样,他击败了成堆学历比他高出一大截的学兄学姐们,顺利地被这家大企业聘用了。事后,据主考官透露,他接触到这位应试者后,第一反应就是:“此子大有可为!”
果然,后来这位大专生从最基层做起,一路干得风生水起,没有几年就做到了企业的中层领导的位置。按照大家的看法,再过几年,他就是进入最高决策层也决不会有人感到奇怪。
其实,能够达到对外界的毁誉荣辱不动心的境界,就说明这人的内心相当强大了,他的智慧和能力必然也比别人高出一个层次,与这样的人相争,你有什么办法可以赢他?
就象王阳明在明正德十一年(公元1516年)七月,以都察院左佥都御史的身份,巡抚南安、赣州、汀州、漳州等地时。他的同事王思舆对季本说道:“王阳明此行,必定会建立极大的事功。”季本好奇地问:“你是凭借什么如此说呢?”王思舆感叹地说:“我用各种言语试探,根本无法触动他啊。”事实果然证明了王思舆的判断是正确的。
可见,面对人生中的诸多难免的毁誉荣辱,我们大可不必视之为洪水猛兽,而是要以一种坦然自若的心情去对待之,并借此来修炼自己的心灵,达到不动心的境界,以获得一个悠游自在的人生。
在绝望中看到希望
事天虽与天为二,已自见得个天在面前;俟命便是未曾见面,在此等候相似。——《传习录》
王阳明认为,“事天”,虽与天相对为二,但已看到天在前面,“俟命”,就是未曾见面,在这里等待。
这就是说,一个人要始终保持着一种对人生的希望,有了希望才能有前进的动力,才能有不断完善自我的信心和勇气。那些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自己的命运的人,是心中对未来充满希望的人,只要心中还有希望,再加上他有志气的话,他就会千方百计在看似无望的人生道路上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来。所谓“天助自助者”,就是这个道理。如果连你自己都不肯采取行动来帮助自己渡过难关,你还能指望谁来帮你呢?
有这样一个故事。
古时候,有一支军队打了败仗,被围困在一座山上,这时天下着大雪,大家饥寒交迫,眼看就要陷入绝境了。
这支军队的主帅苦思之下,想出一条计策,他让亲信在部队中散发一条消息,说他们得到神仙保佑,两天后大雪将会停止,到时他们一定能顺利突围出去。士兵们对主帅的话深信不疑,于是士气大振,大家都在摩拳擦掌,等待那个令人兴奋的时刻的到来。两天后,大雪虽然没有停,但大家凭借着高涨的士气,一鼓作气冲下山来,终于冲出了敌人的包围圈,撤到了安全地带。
这世上没有神仙可以救自己,拯救了他们的,是他们心中的信心和希望。希望能令一支军队突破重围,同样能帮助一个人获得新生。
有一位女士去南方一座大都市经商。不料三年过去了,她的几十万本金全赔进去,还欠了一大笔债。
她悔恨交加,想当初自己意气风发,一心想在商海中干出一番大事业来,可天不遂人愿,现在却落得这样的结果。俗话说,哀莫大于心死。她的心情一绝望,就觉得周围一片黑暗,似乎陷入了深不见底的绝境。
一天早上,她觉得自己的心情再也承受不住这种煎熬了,就来到二十多层高的楼顶,想在这里了结一生。
清凉的晨风吹来,她烦闷的心情顿时轻松了许多。抬起头来,迎面看到初升的朝阳,正把它那柔和、温煦的光芒洒在天下万物及自己的身上。
她静静地看着这一切,突然一个念头涌上心来:生命是如此宝贵,难道自己的生命只值这几十万元钱吗?我为什么不能继续奋斗,去赢取一个新的明天,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呢?
想到这里,对生命及新生活的渴望占据了她的心灵,那些令她阴郁的杂念早已荡然无存。
于是,她满怀希望,带着全新的体验走下楼来,开始了新的生活。
后来,她终于成了一名成功的女企业家。
她认为,正是希望拯救了她,一个人只要还能看到自己心中的希望,就永远不会为所谓的绝境击垮,其实真正的绝望只存在自己的想象之中。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有时也会面临一种困境甚至绝境,好象前面已经无路可走。然而“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所谓“否极泰来”,在看似绝望的境地中往往孕育着常人难以发现的生机,只要你有一种绝不认命的心态,自我反省,努力完善自我和提升自我,就能在绝望中看到希望,从而超越自我,创造出人生的奇迹来。
做切合实际的事
不知就自己心地良知良能上体认扩充,却去求知其所不知,求能其所不能,一味只是希高慕大,不知自己舛、纣心地,动辄要做尧、舜事业,如何做得? ——《传习录》
王阳明认为,后世的人们不知道从自心的良知良能上体认扩充,却要去了解自己所不知道的,掌握自己不会做的,一味地好高骛远,不知自己是桀、纣那样的心地,动不动却要做尧舜的事业,如何能够做得呢?
王阳明的这个观点,对今天现实生活中求职的人们来说,又何尝不是一个正确的指导原则呢?不少人在选择职业时,恐怕都会有一种盲目从众的心理。在亲戚朋友或功利目的的影响下,一厢情愿地选择并不适合自己的职业,结果并不理想,有的甚至遭遇到悲惨的结局。
有一位年轻人,去到一个乡村当了一个村官助理,他非常希望象别人那样在仕途上发展,因为在世人眼里,这毕竟是一个升官发财、从此过上好生活的捷径。
但他明显不具备从政的素质,几年后村官助理的合同期满,重新竟聘时,他落选了,年轻人一下子变得非常郁闷起来。后来,他去了南方一座城市打工,但这种郁闷挥之不去,一直缠绕在他心头。心里有着这么样的一种沉重负担,心情自然不会好,看什么都不顺眼,干什么也不顺手,工作业绩当然也不会好到哪里去,境遇也就越来越差。
其实年轻人在竞选村官助理落选后,就已经出现了有心理问题的苗头,旁人经常发现他一个人在自言自语,但也没有过分注意。
待到去南方打工时,年轻人看到自己也不能过上理想中的好生活,心理的偏颇越来越严重,他再也承受不起这种心灵的重负,他疯了。
相比之下,另一位年轻人的选择及遭遇却截然不同。
这位年轻人是残疾人,出生时由于早产,四肢不能动弹,直到13岁了,在母亲持之不懈的关爱护理下,靠着母亲的搀扶才能够站立起来,但由于长年未得到锻炼,双手已经严重畸形。
不幸的是,在年轻人17岁那年,父亲患病刚去世不久,他又因高烧无钱及时医治,导致再次瘫痪,双腿永远不能再站起来了。
也正是在这一年,这个只断断续续上过5年小学的年轻人,母亲为他报名参加了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由于长期治病,年轻人家中早已一贫如洗,母子俩相依为命,每个月的经济来源仅有母亲280元的退休养老金,一个月只能吃一次肉。
但就是在这样极度桔据的生活中,母亲还是挤出一部分钱来每年为儿子交自学考试的学费,并且为他买了一整套660多元的精装百科全书。
母亲退休前在一家客车集团公司上班,一天,一个以前的同事来看望母子二人,谈到厂里使用的涂料有一个很大的缺点,就是能导电的就不能防锈,要是涂料弄得能防锈了,则不能导电了。国内外许多技术员、工程师及科学家们为之进行长期的科研攻关,伤透了脑筋,但就是研究不出既能导电又能防锈的新型涂料来。
母亲的那位同事也许没有想到,她的这番话就象一道闪电,击中了年轻人的头脑,他顿时萌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我能不能研制出既能导电又能防锈的一种理想涂料来呢?
从此,母子二人简单而有规律的生活多了一项新内容,那就是做实验。一次次调整涂料的配方,一次次失败。看到深夜还在灯下忘我钻研的儿子,母亲多想为儿子补充一点哪怕是一碗饺子的营养啊,但她实在没有过多的钱,只能抹一把心疼的眼泪,为儿子在心里暗暗地加油。
也不知失败了多少次,在母亲的全力支持下,年轻人经过四年的反复试验,终于发明了一种既能导电又能防锈还能防腐耐热的全新型涂料,并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
而这时的母亲,也从儿子的发明中看到了自己的生存价值。
年轻人感慨地认为,正是由于母亲宽容的心怀以及那种超乎功利的态度,对自己绝对信任,才使他“只管耕耘,不问收获”地走到现在,取得了别人不能取得的成就,在获得科研成果的同时,也领悟了生命的真谛。他在手记中写道:“如果谁象我一样用功,谁就会取得比我更大的成功。”
其实,上面两位年轻人的例子,又何尝不是从正反两个方面做了王阳明论述的完美注脚呢?
正如李白所说,“天生我材必有用”。每个人都有其自身独特的天赋及价值,关键在于自己用一种什么样的态度把它们挖掘出来。
上一案例:上一篇:从“一”处圆满 ——《传习录》二期二次课记
下一案例:下一篇:给女儿的一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