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树儿开花的声音! ——广鉴学院赵晖老师专访
林中的一棵树,
和所有姐妹似乎一样:
安静、拥挤、等待天赐的雨水和阳光......
不,她不一样!
她对好奇的小鸟微笑,
对心不在焉的路人微笑,
甚至对来势汹汹的狂风微笑!
那是怎样一种微笑啊:
醉人的、透明的、淘气的......
像一轮融化一切的太阳!
终于有一天,
经过一个电闪雷鸣的晚上,
姐妹们突然发现:
她爽朗地大声笑了!
从树干到每一个树杈,
她在春风到来的第一个早上
烈烈绽放!
2017年3月22日,FM105.7 上海交通广播“都市夜归人”主持人叶杨专访了广鉴学院院长助理赵晖老师,以下是专访实录(主持人简称“叶”,赵晖老师简称“Z”)。
1.留住曾经的震撼
叶:听赵晖!
Z:我们国学班上有一门课程叫《儒释道与西方思想》,这门课当时请的是复旦大学的王德峰教授,他被称为“哲学王子”。因为王教授的人文思想底蕴非常深厚,哲学系统思想系列非常完整。大家上完后,一方面很过瘾,另一方也很遗憾。过瘾是因为两天得到的震撼和吸收的东西哲学思想的养分特别丰富;非常遗憾是因为时间太短,大家还不没听过瘾。这其实是一个中西哲学思想的对照课,后来我们就把这个课放大成时长六个月,每月双休日两天,一共12天的《中西哲学与时代精神》的系统课程。在第一期上这个课的时候,当初仅仅是这个课。
课上王教授很容易讲到禅宗智慧《坛经》和王阳明心学,因为在内心深处,他始终认为:作为一个中国人,这个系列的思想(禅宗智慧)其实能够影响中国人的程度是最深刻,解决的问题也是最究竟的。所以后来我们慢慢地又把这两个课程单列出来。其实我们的哲学系列是王德峰教授个人哲学思想的一个最完整的呈现。
后来我们又针对中国人,特别是当下社会所出现的问题、最缺乏的思想养分和思想源泉部分,我们把它整理成现在这样一个系统:先上禅宗智慧——六祖慧能的《坛经》。禅宗思想是印度思想进入中国后,进行本土化的,变革之后的,对于受儒、道传统影响的中国人最有启发意义的这样一个佛学思想。王阳明的父亲本是状元,就是儒家。王阳明有这样一个儒、道两家的底蕴在,他受禅宗思想的影响,又受到一些迫害,在这种情况下,当他个人的思想开始追求一种新的思考时,他龙场悟道,有了后来的心学。王阳明从小就追求做圣人,他常自问:我如何做一个圣人?龙场悟道的那一刻,他终于悟到:圣人那颗心其实就在自己的内心当中。当时有一句非常有名的话:圣人之道,吾心具足。
先学禅宗,再学王阳明心学。这两块都掌握之后,再学中西哲学的对照,再知道我们的思想在整个人类思想文明系统中处于怎样一个状态。这样的学习,将是一个对整个人类文明的非常完整的系统学习。
叶:我们的节目你听过吗?还是偶尔邂逅了我们的节目,这是真的吗?
Z:是的。
叶:《坛经》里面有一句话叫“用即便一切处,亦不著一切处。”这是什么意思呢?是说咱们俩儿在做广播节目的同时要专注,就专注于此刻,专注于当下,用自己的所有的精力来做好这件事。
Z:OK.
叶:“用即便一切处,亦不着一切处。”(就是)走出这个录音棚的门,这件事就结束了。
Z:Yes.
叶:又到那个当下。这个是生产效能很高的,我觉的现在关键的学习效率或生产效率如果想高的话,一定要有这样的方式。其实我们不能一心几用的:一心几用和一心一意出来的产品纯度真的不一样。像我们现在到了网络时代,一心多用,但是
Z:一心一意,我很同意。
叶:刚才您提到王阳明心学,王阳明的主旨和关键词是什么?
Z:我们分七个层面:
第一是:心即理。
在这个层面王阳明和当时的“性即理”形成了一个对照:“心即理”是说一切都在你的心中;而“性即理”是说有一套真理在外面,去学习真理、模仿真理、做到真理的要求。这是两种不同的思考和行事模式。
接下来是“知行合一”和“致良知”两个层面。“知行合一”和“致良知”的关联度很高:因为心即理,就是“良知”就是你心中本有的那个“明德”的部分,如果说我们的良知和行为,做出来的每一件事情,就像您说的,当下想到的这件事就是我认为当下最该做的事情,我就做这件事情,这样出来的效果就是最好的!你解决问题的能量其实也是最强的。
叶:《坛经》里面的一句话和它是一个意思吗?
Z:是的!所以王阳明是得禅宗的启发生成了他的心学。所以我们有一句话是说:王阳明是儒家中的慧能。《坛经》是慧能与弟子的对话,王阳明与弟子间的对话被搜集整理成了《传习录》。在我们王教授的思想深处他们两人完全是一个人:禅宗是针对出世状态所能达到的一个境界的描述:“砍柴挑水无非妙道”;而王阳明把这样一种思想用在了入世上:“事父事君,亦是妙道”。在我看来,先学禅宗,让人达到一定的境界;再学王阳明,把这个境界带入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去。
叶:这个就是学以致用了,这点很重要啊!
Z:我觉得这个意义就变得非常大,我们讲“转识成智”、“知行合一”的意义不光在于听课获得很多的知识,为什们我们做这样一个精读班的意义更大?普通的班级听教授讲这些知识很精彩,也非常也有价值;但是仅仅听过,之后你没有进行反复操练,很多东西可能会被淡忘掉。但是我们王阳明心学的课上,我们围绕着《传习录》这本书,展开的王阳明和弟子之间很多的对话的学习,都是日常生活或工作中的,可能是琐事,恰恰在这样的琐事中,始终没有忘记的是那个起作用的良知。
所以当结合自己的人生或生活,它会让你知道:我原来那样的做法是有问题的:我原来那样的思想不对,我原来那样的行为也有问题。这些点点的行为、状态、思想都会促使你不断去自省,然后去改正和修正,所以这个意义我觉得非常大。
叶:这个特别好!
Z:这三个层面是王阳明的思想层面,还有三个层面,加上最后一个做法,是如何应用的,它叫“诚意、立志、慎独”这三个层面。这三个层面就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如何为人处世。 所以“意诚”其实很重要的:一切事情都是因为生出来的“意”。王阳明有“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叶:都是禅宗《坛经》里面延伸出来了!
Z:“有善有恶事意之动”,本身没有善恶,因为人有“意”出来,所以会分善和恶。所以“诚意”就变成为你做一切事情的重要的出发点。
叶:诚意......(若有所思)
我今天早上发了一个:“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邪正俱不用,清净至无余。”就是你说的这些,对吧?
Z:对!
叶:我们的职场中很容易产生很多很多的碰撞:你、我......然后就会有很多很多的矛盾冲突来了!其实你眼里的他和他眼里的他都是不一样,这个不一样的关键点其实就是因为利益纷争,20世纪竞争产生以后(我又要翻到我原来写的一个东西了,你等等我),这是非常非常重要的,有人说:这竞争到底好不好啊?竞争促进了社会的发展,似乎是好的。但是竞争同时也带来很多很多的不好,那竞争是好还是不好呢?
Z:《金刚经》中有一句话:凡所有相,都是虚妄。一般的人会把“相”当做真,所以这是导致很多问题产生的最主要的原因。竞争是一种方式,如果把竞争当作人生的所有,只看到竞争......
叶:这句话我找到了:“20世界人类最大的文明产生的竞争,网络时代带来生命的根本改变,不确定性增加,安全感下降。”
Z:我一直在思考,想去探求人生的真谛,和生命相对可能达到的最佳的一个状态,这真是因人而异。佛学中讲到一个业力,业力还分个人的业力和一个时代的共业。一切的发展给个人带来的影响,是个人不可逃脱的共业的一部分。
叶:对。
Z:我们学习的王阳明从小就追求人生的第一等事—— 成圣人。现代这个时代最大的特点,大家说说:追求是什么?很多人会说:要么升官、要么发财。升官、发财没有什么不好,但这些可以把它理解为人生的第一件事,包括我们每天忙忙碌碌的工作,谋求解决的那些问题...... 都可以说是人生的第一件事,但那些一定不是人生的第一等事。所以我们在做第一件事的时候,还要知道有第一等事的存在......
叶:第一等事是什么?
Z:成圣人!成圣人其实是说:人生要活出一种状态来!圣人可大可小,就像金子,有小金子,有大金子,但成分都应该是99.9999%的足金!
叶:人生的立意很重要:同样干一份清洁工,同样去卖一份包子,那境界不一样啊!
叶:对!就像我们同样做一档广播节目,那也有太多的境界。同样一个电视节目,视频节目,高下差太多!
Z:是!
叶:其实它就是源自你一颗心,一颗初心!
Z:是!是!
叶:所以我有一位艺术家朋友对我说:“我要么不做,要做就做到最好!”
Z:这要看最好的标准是什么:是品质的最好,还是你诚意、诚心的最好。其实华丽与否,我认为不重要;我更看重:走心与否。
叶:赵晖,阳明心学从您最初接触到现在有多少年了?
Z:第一期做阳明心学是在2013-14年,到现在应该有三四年,受它的影响有三、四年。
叶:你自己有仔细阅读这些书吗?
Z:这是我觉得特别汗颜的地方—— 我的学习大部分来自于听。因为在吸收知识这件事上,有人习惯看,比较快,效果比较好;也许大部分人习惯的人是听。我们比较幸运的是有像王德峰这样的大善知识,当然他自己并不承认自己是大善知识,但是我们学生都非常尊重、崇拜王德峰教授。我们觉得自己很幸运,能够碰到这样的大善知识。一方面,我们认为他自己的理解非常深刻,他的解释非常精辟,最最重要的是,他有非常强的阐述功力:他能把自己的理解直击到听课的学生心中!
叶:说到开了花了!(主持人笑)
Z:听他的课会热血沸腾!会热泪盈眶!真的,这个感觉是非常少有的!就像西方人去教堂做了一个礼拜,受了一次洗礼,我们感觉都受了王教授的洗礼!
(双双开心大笑!)
叶:他现在就是你们授课的老师? 广鉴学院任重书院......
Z:复旦大学有四个书院,王教授是其中一个任重书院的院长。
叶:是社会开放办学的书院?
Z:不是,是针对刚刚入学的本科学生,进行精神引领、哲学层面和思想普及教育的一个书院。这是我们用来介绍教授的,任重书院和我们倒没有太多的关系。
叶:他说:“与智者交流,与古圣先贤对话,打磨我们思想的境界。建设我们的新“三观”,提升对社会生活和各种伦理现象的洞察力及分辨力,学会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提高知性冷静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不就是我们的节目每天在办的事吗?
Z:(笑)所以我们都是殊途同归!
叶;对!对!就是!非常棒!感谢赵晖今天来到我们的节目和大家分享,也希望以后经常来聊聊,好吗?
Z:太感谢您了!非常开心!
天地光明,阳明心学
上一案例:上一篇:真乐常在、坛经学堂 ——记《坛经》二期第四次课程
下一案例:下一篇:“坛”开二度,再迈“心”途 -《坛经》二期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