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7月11日《传习录》第一期第二次课程
7月11日,台风“灿鸿”登陆中国浙江舟山市,与浙江比邻的上海,受台风影响,飓风骤雨,但是广鉴学院《传习录》第一期第二次课程仍然在上海浦东干部学院如期授课,同学们风雨无阻,纷纷从江浙沪各地准时赶到教室,继续跟随复旦大学“哲学王子”王德峰教授学习王阳明心学《传习录》。
讲课之前,同学们一起朗读王阳明的《大学问》,其文章言简意赅、优美流畅,读后心明眼亮、神清气爽。接着王教授对所读段落做了进一步的讲解,令同学们茅塞顿开。
讲课之前,同学们一起朗读王阳明的《大学问》,其文章言简意赅、优美流畅,读后心明眼亮、神清气爽。接着王教授对所读段落做了进一步的讲解,令同学们茅塞顿开。
王教授授课现场
王教授在课程中,将王阳明的心学思想核心内涵概括为三个方面: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
王教授讲到:王阳明的“心学”从本体论上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即心外无物,心外无理。所谓“心外无物”,王阳明说:心外无物。如吾心发一念孝亲,即孝亲便是物。王阳明的这句话表明了“物”并不是我们现在意义上客观存在的物,这种“物”更明显的体现为有意识的人所从事的主体活动。其次是 “心外无理”,即“心即理”,王阳明的“心即理”是针对当时的思想弊病而提出的。为此,王阳明进一步阐说了“致良知”的思想。其实,“致良知”便是具体的解释“心与物”、 “心与理”的关系。所谓“心即理”的心并非是人的心中的某一部分,而是指人的心中符合并懂得的天理,即良知。而心中的邪思妄念就是非良知的“恶念头”。所谓“理”是心的条理,心的本然状态。王阳明的“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充分肯定了人作为自身而存在的价值,从而高扬了人的主体性,发挥人心的伟大的作用。王阳明的心学思想对中国社会近代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王教授讲到:王阳明的“心学”从本体论上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即心外无物,心外无理。所谓“心外无物”,王阳明说:心外无物。如吾心发一念孝亲,即孝亲便是物。王阳明的这句话表明了“物”并不是我们现在意义上客观存在的物,这种“物”更明显的体现为有意识的人所从事的主体活动。其次是 “心外无理”,即“心即理”,王阳明的“心即理”是针对当时的思想弊病而提出的。为此,王阳明进一步阐说了“致良知”的思想。其实,“致良知”便是具体的解释“心与物”、 “心与理”的关系。所谓“心即理”的心并非是人的心中的某一部分,而是指人的心中符合并懂得的天理,即良知。而心中的邪思妄念就是非良知的“恶念头”。所谓“理”是心的条理,心的本然状态。王阳明的“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充分肯定了人作为自身而存在的价值,从而高扬了人的主体性,发挥人心的伟大的作用。王阳明的心学思想对中国社会近代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王德峰教授
关于“知行合一”,王教授讲到:“知行合一”顾名思义就是知与行是一件事,知是心之本体的良知,良知发展为客观的行动或事物就是行。如果知而不行那还是不知。“知行合一”强调道德意识本来就存在于人的心中,这是道德的自觉性,同时它也强调道德的实践性。
王教授结合教材,联系实际,用独特的视角解读王阳明心学,同学们听了醍醐灌顶。
王阳明的心性之学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其思想影响深远,并流传东亚一带,特别是日本,为日本的明治维新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和精神基础,直到今天王阳明的思想对当代日本仍有其深刻的影响。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周六课后的问题回答环节,学习委员改变了之前“学生问老师答”的传统模式,采用学生讨论回答问题,老师补充的新模式。同学们积极参与,全情投入,各抒己见,充分互动,大家都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收获。
王教授结合教材,联系实际,用独特的视角解读王阳明心学,同学们听了醍醐灌顶。
王阳明的心性之学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其思想影响深远,并流传东亚一带,特别是日本,为日本的明治维新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和精神基础,直到今天王阳明的思想对当代日本仍有其深刻的影响。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周六课后的问题回答环节,学习委员改变了之前“学生问老师答”的传统模式,采用学生讨论回答问题,老师补充的新模式。同学们积极参与,全情投入,各抒己见,充分互动,大家都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收获。
课堂提问环节
通过两天的课程,同学们对王阳明心学又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课程结束之后,同学们意犹未尽,对最后一次的王阳明故居游学课程充满期待!
供稿:胡真
摄影:胡真
摄影:胡真
上一案例:上一篇:2015年6月13日《传习录》第一期第一次课程
下一案例:下一篇:2015年7月19日《互联网+实战突围》讲座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