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2月5日 孙章院长近期为《科学》杂志撰文《幸福感的三维思考——兼议“
广鉴文化孙章院长近期为《科学》杂志撰文《幸福感的三维思考——兼议“汽车共享”》,刊登在《科学》杂志2013年第一期的第1-2页,现全文转载如下 :
常言道:“三生有幸”。其中的“三生”通常是就时间而言,意指祖孙三代,或者是佛学中的“前世、今世、来世”,它们都是沿着时间轴展开的。如果从“时空社会学”来看,幸福还存在于三维空间中,“三生”就是三根坐标轴,它们是物质生活、制度生活和精神生活。一个人的物质生活比较富裕,并且具有和谐的人际关系以及良好的心态,他就会感到幸福。
托尔斯泰在《安娜·卡列尼娜》中说:“幸福的家庭总是相似的,而不幸的家庭则各有各的不幸。”在笔者看来,对于幸福的国家而言,这一论断恰好相反。人们对不幸福的国家的认识非常一致,就是指那些贫穷、发生战乱或严重自然灾害的国家和地区;而什么样的国家最幸福,则各有各的理解,真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的国际组织把不丹评为最幸福的国家,可是不丹的人均GDP只有800美元左右。也许正因为此,2012年4月5日,联合国首次发布了《全球幸福指数》报告,对全球156个国家和地区在2005-2011年期间的“幸福程度”进行排名。丹麦得8分(满分为10分),位居第一;芬兰、挪威、荷兰紧随其后,居第二、三、四位;美国列第11位,中国香港居第67位,中国内地为第112位。
联合国的幸福指数评价标准比较复杂,它不像GDP那样可以精确统计和排名,因为它涉及教育、健康、环境、管理、闲暇时间(过了物质门槛之后休闲时间的多少与幸福程度有关)、文化多样性和包容性、社区活力、内心幸福感、生活水平等方面。幸福要素还包括:具有良好的精神状态,稳定的家庭和婚姻,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等。《全球幸福指数》报告显示,富裕国家国民的幸福指数一般比较高,人均收入前15位的国家,占据了幸福榜上的前4名。然而财富并非决定性因素,幸福的国家倾向于比较富裕而不是最富裕者。GDP占世界第一的美国并不在前列。
在这一点上,个人和国家的幸福观是一致的。根据数字100市场研究公司所作的个人月收入与幸福感的相关性调查结果显示(2012年10月29日在《凤凰卫视》公布):收入最高者(月收入1万元以上)感到“很不幸福”的比例最高(12%),超过了低收入者(月收入5千元以下)的3%和中等收入者(月收入5千元至1万元)的1%。
中华文化强调“天人合一”,对幸福有着比较全面的理解。以宋代汪洙写的《喜》为例:“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挂名时。”诗中只有第一句讲的是物质生活,其他三句说的都是人际关系和内心感受。
说到底,幸福是一种感受,是人们在一定的物质生活、制度生活和精神生活中感受到的一种内心的满意程度。幸福不能简单地与财富划等号。物质生活一般是幸福的必要条件,但并非充分条件。除物质以外,还需要有和谐的制度生活和丰富的精神生活:要讲民主法制,讲公平正义;还要有良好的精神状态,保持心态平衡。研究表明,有政治信仰、宗教信仰的人,其幸福指数要比没有信仰的人群高。例如,在革命战争年代,革命者具有豪情壮志:“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烈士的诗句言犹在耳:“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自有后来人。” 1943年被希特勒杀害的捷克共产党员伏契克在遗作《绞索套在脖子上的报告》中说:“我爱生活,并且为它而战斗。我爱你们,人们,当你们也以同样的爱回答我的时候,我是幸福的……”
禅宗说:“活着的人最大的事就是生死,而佛教能帮助人了生死。”百岁老人冰心晚年曾为来探望的朋友写下了两句话:“人间的追悼会,就是天上的婚筵。”一个人若能战胜对死亡的恐惧,就能保持坦然、宁静的心态,其一生的幸福指数就高。
在物质生活领域,天才数学家伯努利(D. Bernoulli,1700—1782)在1738年给出了一个幸福的计算法则:幸福等于我们所要的每样东西的概率和其有用性(效用)的乘积。
经济学家萨缪尔森(Paul A.Samuelson,1842-1924)在他的著作《经济学》中,给出了幸福的计算公式:幸福=效用/欲望。
根据萨缪尔森的公式,所谓幸福就是尽可能地获得资源,以便缩小与欲望之间的差距。
在笔者看来,一个人的幸福感就等于他已经得到的除以他想要得到的。即幸福=已得到的/想得到的。如果一个人已经得到的与他自己所预定的目标非常接近,就会感到很幸福;反之,如果他已经得到的与所设定的目标相距甚远,就不会感到幸福。可见,一个人是否感到幸福跟他所设定的目标有着很大关系。
常言道“知足常乐”。扩大内需、拉动经济的政策无疑是正确的。但从节约资源、能源的角度,应提倡适度消费,不能过度。在人类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里,由于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人们往往采用限制人的欲望的办法,提倡“清心寡欲”;然而随着近现代科技进步带来的生产力快速提升,人类的欲望急剧膨胀,造成了过度消费,美国3.13亿人口就消耗了世界能源的25%。中国现在13.7亿人口消耗的能源占世界能源的19.3%。正确的方针应该是适度消费。从限制消费到过度消费,再回归到适度消费,这符合哲学上的“否定之否定”原理。
试以物质生活上的衣食住行为例。
一个人拥有十件衬衫与一万件衬衫其效用没有多大差别。在食和住方面,古人说得好:“鼹鼠饮河,不过满腹;鹪鹩栖树,不过一枝。”
再看“行”的需求,即交通需求。大家都要去买小汽车吗?要知道,在现代都市里,小汽车不应该是上下班的交通工具,而是休闲工具,上下班主要应该依靠公共交通,靠地铁、轻轨,靠公共电汽车,否则城市交通将变得拥堵不堪、寸步难行。现在已经有人调侃说,北京是“首堵”,深圳是深度堵,广州是广泛堵,成都是成天堵,重庆是重复堵,天津是天天堵,上海是上班堵……
再如飙车,笔者认为也属于过度消费。追求狂奔的快感只是一种动物的本能,对于动物而言,狂奔的意义非同小可,能决定它们的生死存亡。而人去飙车没有实际意义,交通运输的功能已荡然无存,只是为了满足感官的刺激。还要花费钢材、汽油等资源,占有土地,带来大气污染和噪声污染,甚至造成伤亡,有百弊而无一利。
拥有一辆私家车的做法,在经济发达国家的大城市里已经过时。一种共同拥有汽车的新模式——“汽车共享”(car-sharing)正在悄然兴起。汽车共享有两种含义,一是指拼车,即多人合乘同一辆汽车;新推行的汽车共享则是另外一种含义,特指汽车的使用权共享,类似于会员制的汽车租赁,但又与汽车租赁不同,汽车共享往往把服务网点布置在社区,供小区居民使用,体现了社区共享。
参加汽车共享可省去购车成本,只需支付每月的会员费和以时间、距离计价的使用费。以德国不来梅的汽车共享组织为例,会员需缴纳30 欧元(约合240元人民币)注册费以及每月10欧元(约合80元人民币)的会员费。
由于购车、养车的固定成本较高,而使用的边际成本较低,致使大量原可省去的小汽车低效出行会大幅增加。而从汽车共享的实施效果看,不仅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替代私家车的拥有,还可以降低小汽车的使用强度。
汽车共享还有利于推广新能源汽车。这是因为汽车共享一般在固定地点取车,若采用电动汽车作为主力车型,则可以基本解决充电难题。以2011年12月启动的巴黎“Autolib”汽车共享计划为例,它的最大亮点就是全部采用电动汽车,而且能覆盖巴黎市区以及45个近郊市镇,共拥有3000辆电动汽车以及1100个租车站。市民花5欧元(约合40元人民币)就可以租用电动汽车半小时,然后归还到租车站的充电桩上。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研究表明,一辆公共电动汽车能代替9~13辆私人汽车。实现汽车共享还可以大大节省汽车停车位所占用的土地。
亚里士多德说过,幸福是“人一切行为的终极目标。”从9月29日到10月7日,央视新闻频道连续9天播放《你幸福吗》街坊纪实节目,并在《新闻联播》播出了8集。因此,“你幸福吗”已被媒体评为“2012年十大网络用语”之一。这档节目引发了当代中国人对幸福的深入思考。
我国有所谓“国骂”,笔者认为重要的倒是“国问”。“你吃了吗?”曾经是国人最常用的问候语,表示人们主要关心物质生活,首先要解决好温饱问题;笔者衷心希望以 “找幸福”节目为契机,将此国问从“1.0版本”(一维空间)的“你吃了吗”升级换代为“3.0版本”(三维空间)的“你幸福吗”,用以表示除了关心物质生活的丰富之外,还要关注人际关系与内心的和谐。
常言道:“三生有幸”。其中的“三生”通常是就时间而言,意指祖孙三代,或者是佛学中的“前世、今世、来世”,它们都是沿着时间轴展开的。如果从“时空社会学”来看,幸福还存在于三维空间中,“三生”就是三根坐标轴,它们是物质生活、制度生活和精神生活。一个人的物质生活比较富裕,并且具有和谐的人际关系以及良好的心态,他就会感到幸福。
托尔斯泰在《安娜·卡列尼娜》中说:“幸福的家庭总是相似的,而不幸的家庭则各有各的不幸。”在笔者看来,对于幸福的国家而言,这一论断恰好相反。人们对不幸福的国家的认识非常一致,就是指那些贫穷、发生战乱或严重自然灾害的国家和地区;而什么样的国家最幸福,则各有各的理解,真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的国际组织把不丹评为最幸福的国家,可是不丹的人均GDP只有800美元左右。也许正因为此,2012年4月5日,联合国首次发布了《全球幸福指数》报告,对全球156个国家和地区在2005-2011年期间的“幸福程度”进行排名。丹麦得8分(满分为10分),位居第一;芬兰、挪威、荷兰紧随其后,居第二、三、四位;美国列第11位,中国香港居第67位,中国内地为第112位。
联合国的幸福指数评价标准比较复杂,它不像GDP那样可以精确统计和排名,因为它涉及教育、健康、环境、管理、闲暇时间(过了物质门槛之后休闲时间的多少与幸福程度有关)、文化多样性和包容性、社区活力、内心幸福感、生活水平等方面。幸福要素还包括:具有良好的精神状态,稳定的家庭和婚姻,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等。《全球幸福指数》报告显示,富裕国家国民的幸福指数一般比较高,人均收入前15位的国家,占据了幸福榜上的前4名。然而财富并非决定性因素,幸福的国家倾向于比较富裕而不是最富裕者。GDP占世界第一的美国并不在前列。
在这一点上,个人和国家的幸福观是一致的。根据数字100市场研究公司所作的个人月收入与幸福感的相关性调查结果显示(2012年10月29日在《凤凰卫视》公布):收入最高者(月收入1万元以上)感到“很不幸福”的比例最高(12%),超过了低收入者(月收入5千元以下)的3%和中等收入者(月收入5千元至1万元)的1%。
中华文化强调“天人合一”,对幸福有着比较全面的理解。以宋代汪洙写的《喜》为例:“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挂名时。”诗中只有第一句讲的是物质生活,其他三句说的都是人际关系和内心感受。
说到底,幸福是一种感受,是人们在一定的物质生活、制度生活和精神生活中感受到的一种内心的满意程度。幸福不能简单地与财富划等号。物质生活一般是幸福的必要条件,但并非充分条件。除物质以外,还需要有和谐的制度生活和丰富的精神生活:要讲民主法制,讲公平正义;还要有良好的精神状态,保持心态平衡。研究表明,有政治信仰、宗教信仰的人,其幸福指数要比没有信仰的人群高。例如,在革命战争年代,革命者具有豪情壮志:“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烈士的诗句言犹在耳:“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自有后来人。” 1943年被希特勒杀害的捷克共产党员伏契克在遗作《绞索套在脖子上的报告》中说:“我爱生活,并且为它而战斗。我爱你们,人们,当你们也以同样的爱回答我的时候,我是幸福的……”
禅宗说:“活着的人最大的事就是生死,而佛教能帮助人了生死。”百岁老人冰心晚年曾为来探望的朋友写下了两句话:“人间的追悼会,就是天上的婚筵。”一个人若能战胜对死亡的恐惧,就能保持坦然、宁静的心态,其一生的幸福指数就高。
在物质生活领域,天才数学家伯努利(D. Bernoulli,1700—1782)在1738年给出了一个幸福的计算法则:幸福等于我们所要的每样东西的概率和其有用性(效用)的乘积。
经济学家萨缪尔森(Paul A.Samuelson,1842-1924)在他的著作《经济学》中,给出了幸福的计算公式:幸福=效用/欲望。
根据萨缪尔森的公式,所谓幸福就是尽可能地获得资源,以便缩小与欲望之间的差距。
在笔者看来,一个人的幸福感就等于他已经得到的除以他想要得到的。即幸福=已得到的/想得到的。如果一个人已经得到的与他自己所预定的目标非常接近,就会感到很幸福;反之,如果他已经得到的与所设定的目标相距甚远,就不会感到幸福。可见,一个人是否感到幸福跟他所设定的目标有着很大关系。
常言道“知足常乐”。扩大内需、拉动经济的政策无疑是正确的。但从节约资源、能源的角度,应提倡适度消费,不能过度。在人类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里,由于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人们往往采用限制人的欲望的办法,提倡“清心寡欲”;然而随着近现代科技进步带来的生产力快速提升,人类的欲望急剧膨胀,造成了过度消费,美国3.13亿人口就消耗了世界能源的25%。中国现在13.7亿人口消耗的能源占世界能源的19.3%。正确的方针应该是适度消费。从限制消费到过度消费,再回归到适度消费,这符合哲学上的“否定之否定”原理。
试以物质生活上的衣食住行为例。
一个人拥有十件衬衫与一万件衬衫其效用没有多大差别。在食和住方面,古人说得好:“鼹鼠饮河,不过满腹;鹪鹩栖树,不过一枝。”
再看“行”的需求,即交通需求。大家都要去买小汽车吗?要知道,在现代都市里,小汽车不应该是上下班的交通工具,而是休闲工具,上下班主要应该依靠公共交通,靠地铁、轻轨,靠公共电汽车,否则城市交通将变得拥堵不堪、寸步难行。现在已经有人调侃说,北京是“首堵”,深圳是深度堵,广州是广泛堵,成都是成天堵,重庆是重复堵,天津是天天堵,上海是上班堵……
再如飙车,笔者认为也属于过度消费。追求狂奔的快感只是一种动物的本能,对于动物而言,狂奔的意义非同小可,能决定它们的生死存亡。而人去飙车没有实际意义,交通运输的功能已荡然无存,只是为了满足感官的刺激。还要花费钢材、汽油等资源,占有土地,带来大气污染和噪声污染,甚至造成伤亡,有百弊而无一利。
拥有一辆私家车的做法,在经济发达国家的大城市里已经过时。一种共同拥有汽车的新模式——“汽车共享”(car-sharing)正在悄然兴起。汽车共享有两种含义,一是指拼车,即多人合乘同一辆汽车;新推行的汽车共享则是另外一种含义,特指汽车的使用权共享,类似于会员制的汽车租赁,但又与汽车租赁不同,汽车共享往往把服务网点布置在社区,供小区居民使用,体现了社区共享。
参加汽车共享可省去购车成本,只需支付每月的会员费和以时间、距离计价的使用费。以德国不来梅的汽车共享组织为例,会员需缴纳30 欧元(约合240元人民币)注册费以及每月10欧元(约合80元人民币)的会员费。
由于购车、养车的固定成本较高,而使用的边际成本较低,致使大量原可省去的小汽车低效出行会大幅增加。而从汽车共享的实施效果看,不仅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替代私家车的拥有,还可以降低小汽车的使用强度。
汽车共享还有利于推广新能源汽车。这是因为汽车共享一般在固定地点取车,若采用电动汽车作为主力车型,则可以基本解决充电难题。以2011年12月启动的巴黎“Autolib”汽车共享计划为例,它的最大亮点就是全部采用电动汽车,而且能覆盖巴黎市区以及45个近郊市镇,共拥有3000辆电动汽车以及1100个租车站。市民花5欧元(约合40元人民币)就可以租用电动汽车半小时,然后归还到租车站的充电桩上。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研究表明,一辆公共电动汽车能代替9~13辆私人汽车。实现汽车共享还可以大大节省汽车停车位所占用的土地。
亚里士多德说过,幸福是“人一切行为的终极目标。”从9月29日到10月7日,央视新闻频道连续9天播放《你幸福吗》街坊纪实节目,并在《新闻联播》播出了8集。因此,“你幸福吗”已被媒体评为“2012年十大网络用语”之一。这档节目引发了当代中国人对幸福的深入思考。
我国有所谓“国骂”,笔者认为重要的倒是“国问”。“你吃了吗?”曾经是国人最常用的问候语,表示人们主要关心物质生活,首先要解决好温饱问题;笔者衷心希望以 “找幸福”节目为契机,将此国问从“1.0版本”(一维空间)的“你吃了吗”升级换代为“3.0版本”(三维空间)的“你幸福吗”,用以表示除了关心物质生活的丰富之外,还要关注人际关系与内心的和谐。
上一案例:上一篇:2013年1月31日 思想碰撞意未尽,畅想未来乐无涯——广鉴文化《正能量》读书分
下一案例:下一篇:2013年2月4日 孙章院长做客《东方直播室》栏目